新年伊始房贷市场更为宽松 全年楼市或在调整中趋稳


时间:2015-01-30





  业内人士预计,二套房贷款利率松绑将扩展至全国,房贷利率“战场”将开始转向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同时,个性化的政策将在更多银行出现。因为对银行来说,首先,二套房购房者是更为优质的客户,他们已拥有的房产可以作为还款的保障;其次,购买二套房的人群收入水平相对更高,还款能力更强;最后,二套房房贷利率相比首套房要高,银行收益更大。

  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日前在京发布《2015年中国房贷市场1月报告》,数据显示,新年伊始,房贷市场大为宽松,楼市继续在调整中趋于稳定,给刚需购房人群年初入市带来利好。

  年初房贷市场同比更为宽松

  今年1月房贷政策相比去年同期更为宽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首套房及二套房贷款的平均利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降低。受去年央行“9?30”新政及降息的影响,今年1月首套房利率及二套房利率分别为6.08%及6.83%,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跌0.61个、0.47个百分点。以购买首套房贷款为例,总额100万元为期30年的贷款,以目前的利率贷款,相比去年同期可节省利息14万余元。

  二是提供优惠利率银行数量明显增加。今年1月优惠利率银行占比达33.33%,而去年同期优惠利率银行占比仅为15.82%,涨幅超过一倍。对于购房者来说,现在买房不仅利率较低,且获得优惠利率的可能性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至少一倍。

  三是放款时间明显缩短。除利率明显降低以外,今年1月的放款时间相比去年1月也大大加快。去年1月,银行放款时间多达2个至3个月,而今年放款时间普遍在一个月左右,超过两个月的银行仅为少数,排队放款的现象几乎绝迹。

  但是,进入2015年以后,“9?30”央行新政开启的房贷利率集体下跌趋势中止。报告显示,1月35个重点城市中,有19个城市下调房贷利率,13个城市利率上升,3个城市利率保持不变。虽然仍有超半数城市利率下调,但幅度相比上月明显趋缓。

  融360房贷分析师认为,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房贷利率已接近银行所能承受的底线,除非央行再次降息,否则首套房利率难现大幅下调。

  二三线城市成利率下调主力

  融360报告显示,2015年1月份,房贷利率降幅最大的10个城市是郑州、石家庄、无锡等二三线非热点城市,一线城市及二线热点城市全部退出。

  全国房贷利率最高的两个城市――郑州和石家庄,1月分列降幅最大城市前两位。其中,郑州蝉联榜首,降幅为0.35%,相比上月0.76%的降幅明显降低。石家庄降幅为0.23%,排名第二。

  业内人士认为,进入2015年,一线城市及二线热点城市银行的贷款政策开始趋于稳定,大规模、大幅度降低利率的景象将难以重现,未来利率下调将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平均利率较高的城市。

  二套房贷利率下调空间大

  融360房贷分析师认为,目前一个新的趋势是,银行的二套房贷款政策越来越多地呈现差异化特征,未来银行或凭借个性化的二套房贷款政策,吸引更为优质的改善型置业人群。

  报告显示,目前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不少银行在央行新政发布后修改了二套房贷款政策,包括调整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如中行陕西西安分行规定,名下有两套以上住房且贷款还清,首付最低40%,实行基准利率。江苏南京紫金农商行规定,名下有两套以上住房且贷款还清,首付最低30%,实行基准利率。

  业内人士预计,二套房贷款利率松绑将扩展至全国,房贷利率“战场”将开始转向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同时,个性化的政策将在更多银行出现,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大势所趋,利率下调空间也比首套房更大。因为对银行来说,首先,二套房购房者是更为优质的客户,他们已拥有的房产可以作为还款的保障;其次,购买二套房的人群收入水平相对更高,还款能力更强;最后,二套房房贷利率相比首套房要高,银行收益更大。

  楼市继续在调整中趋稳

  尽管2014年年底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出现了翘尾行情,但市场去库存压力仍然巨大,不少城市包括上海等在2015年1月的库存量再创新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数据来看,房价下跌城市的绝对数量仍然占据主流,并没有发生改变。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及政府一系列托市政策将继续刺激购房需求增长,但是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下,房企提价动力不足,楼市今年仍将继续出现调整,房价总体或将保持下行趋势。但北、上、广、深等地由于潜在购房需求较大,在宽松房贷支撑下,年中有望率先企稳,全年楼市或将呈现在调整中趋稳的态势。

来源:金融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