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全球资源支撑创新,我国推动技术转移走向国际


作者:郭涛    时间:2014-10-11





  9月25日,在由中关村管委会主办、创新国际联盟承办的2014年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技术转移专场上,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政、产、学、研界嘉宾,围绕“国际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转移”的主题展开热议。会上,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透露,201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400亿元。

  杨跃承介绍,2006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共同启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2010年科技部出台了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使中国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我国共拥有技术管理机构1000余家,技术合同认定机构800余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69家,分布在国内知名的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此外还拥有技术交易市场200多家,技术转移联盟20多个,中国创新驿站站点80多个,构成了我国技术转移在微观层面的推进机制,促使企业需求同科研能力有效对接,解决了大量技术需求难题。

  在杨跃承看来,技术转移有几大功能:一是价值发现功能,即通过技术转移可以捕捉到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专利、技术和应用,有利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激励创新,即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市场不断激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倾其所能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三是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来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四是规范交易,即在技术转移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健康的定价机制、交易机制和规范的要素流动机制,同时尊重知识产权,加快要素流动,促进交易;五是促进企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功能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起到很好的作用。

  谈到新时期如何打造中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杨跃承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在产权制度上要勇于革新,大胆解放知识分子、科技人员,让科技的潜能、创新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制度体系建设。在财税政策上,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中,抵扣范围进一步扩大,以激励科技服务业、研发服务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技术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科技金融政策上,围绕股权投资特别是创业投资、私募、产业投资、并购等,还需要更多创新手段激励资本关注早期的小企业,并愿意做长期投资。在创业政策上,要想方设法降低创业者进入的门槛,在行政许可、收费等方面,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简化行政审批措施,让创新创业更加活跃。

  其次,推动技术转移的专业化、资本化。因为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知识产权的问题,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还不能跟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还需要进一步集成或孵化,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该怎样让技术贡献的各方都能在一个合理的定价机制下获得满意的价值衡量,往往就需要引入资本化渠道。同时积极在创新全球化的过程中,主动整合利用全球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向高端化、全球化靠拢并“问价”。

  第三,优化组织体系。去年开始,科技部在全国进行了“2+N”顶层设计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在中关村设立了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在深圳设立了国家技术转移开放合作试验区,试图通过“一南一北”的示范效应整合全球创新要素,进一步与国际上的创新资源对接,从而带动西南、西北、华中、华东、东北等地区的技术转移快速发展,并力争在全国114个国家高新区中都布局一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所有的重点高校都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在组织体系上构建一种保证力量,充分调动高端人才的创新性和能动性,推动全国的技术转移从国内走向国际。

  此次专场会议上,还举行了《中美能源与环境(温室气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中心建设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鄂尔多斯高新区分别与中美技术转移中心、中美能源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交流促进会、中国电动汽车城市创新运营联盟、SB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京津冀企业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韩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技术转移项目开展了对接专场活动。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国林表示,此次对接活动旨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中关村企业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并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本报记者 郭涛报道)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