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热点|青团社携手中国长城学会,共启长城守护计划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23





  长城是流淌在中华民族精神血液的文化符号,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然而,长城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长城保护比较完整的只有不到20%,保护长城迫在眉睫。


838cbf35e093471ca86c0d7ae380ea1e.png


  国庆期间,青团社与中国长城学会携手,共启“长城守护计划”,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万里长城保护员,号召年轻人加入到保护长城的队伍中。这对保护长城,传播长城文化,增进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保护,讲好新时代下的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传承意义。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以年轻力量凝聚社会正能量


  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发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号召,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中国长城学会随后成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审议通过,为长城保护强力注入国家力量。


6b94df5633a94d0eb93232f2ab7adf59.png


  “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作为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中国长城学会一直以此为目标开展工作,因此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保护、传播长城文化至关重要。


4381c5c694164a4c8d3be5fc7283f6e6.png


  青团社创始人&CEO邓建波表示:“青团社是一家聚焦于年轻人的一站式灵活用工服务平台,在我们服务的2800万用户中,超65%的用户为95、00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0%。”


  “青团社始终希望为年轻人提供更高价值的兼职体验,拓宽年轻人的视野,以年轻力量凝聚社会正能量。我们希望通过与中国长城学会共推‘长城守护计划’,在年轻人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队伍中——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d1384c21b6294746895feb4b7680bfd9.png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更是寄语青团社的年轻朋友:“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保护长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为长城保护做出贡献的人都很普通,但是我们共同携手构建起保护长城的长城人,一定是伟大的。”


  中国长城学会长城IP文创工作委员会主任梁勇表示:“保护长城就是保护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的设计,能够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更多共鸣,有幸跟青团社合作,让年轻人也能参与到长城文化的传播中。”


  推动全民保护长城


  00后成为时代新力量


  长城分布范围广,管理巡查维护难度非常大。2006年,长城保护员制度被写进国务院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长城保护员超过3000人,各省份长城基本实现了保护员全覆盖。


  但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也坦言,从总体上看,由于未能得到地方财政的足够支持,兼职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问题特别突出,因此,也就更需要推动全民参与保护长城。


  中国长城协会和青团社面向全国首次招募兼职长城保护员,正是集社会之力行公益之事,是切实保护长城的重要之举,也是传播、传承长城文化的创新方式。


e143fc903493496e9573656fe6eeab52.png


  赵宛璐是一位来自河北秦皇岛的00后,现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作为此次活动的“长城守护砖员”,通过在“野长城”清理垃圾,在山海关“老龙头”宣传长城保护知识,在“铁门关”清理维护城墙,她在此次兼职中收获满满。


  “通过兼职长城保护员,我不仅了解了长城的重要价值、也体会到了长城保护员的伟大。尤其是长城保护员赵大姐巡检时,一人当值,全加上任,非常让人感动。我以后也会和更多人分享长城保护知识,主动制止破坏文物的不文明行为!”


7dce985f6ea34e1bbf4c01a9840103d5.png


  山海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副书记郭颖表示,通过这次和青团社联合招募兼职的长城保护员,我们看到以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对长城保护非常感兴趣,也很有责任感。我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年轻人,尤其是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长城的队伍中来。


  中国的文物需要国人共同来保护、传播,接下来,青团社也将继续在年轻人中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指示,引领年轻人通过创新的灵活用工方式亲身体验文物保护,让更多人成为“国风青年·文化守护员”。


  转自:江苏热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