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修复技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0-16





  2004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东段赣州文庙旁的慈云寺塔修缮时,在塔内暗龛中发现了保存状况极其糟糕的佛造像、经卷等文物。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近7年的修复,这些文物得到了妥善修复和保存。近日,呈现其保护修复成果的《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出版,该书详细解读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其被发现、保护修复的过程。

  发现

  慈云寺塔,又称舍利塔。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至二年(1023年至1024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该塔由塔基、地宫、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廊檐木板被烧毁,之后近百年间只留下中空的青砖结构。2004年,赣州市政府拨款对慈云寺塔飞檐回廊进行修复。

  大修时,在塔第四层内壁发现一个暗龛,龛面宽55厘米,高117厘米,进深33厘米。打开暗龛时,只见龛内堆满了佛造像、经卷等文物。赣州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这些文物堆放零乱,造像有的竖立、有的平躺,有的与经卷夹杂在一起,了无次序;因年代久远,彩绘泥塑像或破裂残缺或色彩剥落,并经过地震、潮湿、虫蛀等灾害的侵袭,龛内上部构件霉烂倒塌把下面的彩绘泥塑佛像压碎,部件散落四处;纸质书画经卷已经深度霉烂变质,粘连成团块状,其间混杂各种残损部件与纸绢残片,塌落的碎石砖块压于其上。

  清理人员从上往下、逐层逐件、小心翼翼地将文物从泥土与尘灰中取出,并对各件文物存放的位置进行了详细记录。最终,从暗龛中共取出残破书画经卷16件、较完整的木雕造像13件、破损的泥造像6件、断成两截的青白瓷观音造像1件、各种零散构件400余件以及众多纸绢残片。由于破损严重,文物取出后,泥塑、木雕、金属制品均全部就地装箱封存,纸绢等书画作品则按取出时的状态,用塑料纸原样密封,等待修复。

  2006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纺织考古学科奠基人王亚蓉两次到赣州检视这批文物,并制定了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塔内发现的这批文物,种类众多,情况特殊,经慎重考虑后,决定由赣州市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将其护送到北京,再请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文博单位的专家,共同对其进行修复保护。”王亚蓉说。

  修复

  在这批文物中,彩绘泥塑造像、木质造像病害主要是表面污染物、彩绘层脱落、残缺、木质糟朽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介入干预、选用可逆性再处理性材料原则;在保护修复工作开始前,开展文物保存现状的文字记录和图像记录、文物基础信息采集等基础档案的建立工作,对泥塑材料以及工艺、颜料、胶结材料等进行了仪器分析检测。

  文物保护修复处理分为残块拼对、清除表面硬核以及污染物、修复材料以及工艺筛选、补配、随色5个程序。“文物碎片混乱地分装于不同箱子中,佛像的下摆、手指、肩部、腿部等相对较小的碎块更是分装在不同的箱子中。在修复过程中,修复者只能根据经验,按照每一个残块的形状、大小、颜色、花纹进行拼对、比对,从而寻找其位置。”王亚蓉说,其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在大视野工作台上或者手术显微镜下,对文物进行清洗,以确保清洁工作的安全和彻底。

  对文物清洗、粘接完毕后,有些彩塑因残缺部位影响了文物的稳定性和艺术性及以后展览的效果,因此需要进行补配处理。“文物的补配必须有依据,不可为了视觉效果,而凭主观想象任意创造,改变文物的原装、色彩、纹饰,从而影响文物的价值。”王亚蓉表示,比如其中一件泥塑,左前腿与地面接触部位部分残缺,右侧完全残缺,补配没有任何依据,形状无法确定,因此补配以文物稳定、补配后佛像身体对称为准;所用补配材料具有可逆性,易于剔除,在日后有新材料、新技术时可以再处理。

  彩绘泥塑、木质造像修复后保存环境对文物保存有重要影响,收藏环境适宜,可以对文物产生保护作用;若不适宜,则会加速文物损坏。王亚蓉建议,文物收藏和展出过程中,要避免光线直射,同时泥塑文物环境要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在展出或运输中,要减少文物与包装材料的摩擦。

  创新

  五代、北宋阶段的绘画保留着中国绘画艺术由唐代向宋代转型的历史痕迹,因此这批纸质、丝质文物尤为珍贵,其保护修复难度也很大。“在我国考古修复保护历史中,还未曾一次处理过如此大量的北宋早期纸质、绢质文物。这是一项考古学、文物修复技术与中国绘画研究等多个学科共同参与的修复项目。”王亚蓉说。

  据悉,面对大小不等的绘画残片,修复人员最开始利用考古学中的器物残片类型分类方法,像拼散乱杂碎陶片般将众多残片根据材质、颜色等基础特点进行分类拣选,而后对这些经过分拣的纸绢类文物残片根据其画意再次拣选分类,将残片所遗存的线条与颜色逐渐分拣归好的碎片,再选取相近画意的拼对,逐渐将绘画残片拼对成幅后,再托裱。

  在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还借助单丝网加固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经过多次光学检测,修复人员确定了这批纸质、绢质书画文物在材质上的特性,比如纸张熟化整治涂布工艺痕迹明显等,并选择桑蚕真丝网作为辅助手段,加强劣变纸、绢的强度,使得定性画面拼合得更准确,增加了画面拼合的精准度。“文物的保存状况迫使我们借助这种非常规的修复手段,这也是该手段在我国古代出土绘画修复中的首次尝试应用,取得了成功。”王亚蓉说。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