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与珠宝巧妙结合 罗启妍:塑造“可佩戴的历史”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20





  珠宝设计师罗启妍(Kai-YinLo)总是在路上,从前游走於各时尚之都推广自己的珠宝品牌,如今她更多的是穿梭於文化重镇间讲学研究,阐述历史文化沉淀的精华和跨文化理念。脚上一对鸳鸯鞋,颈上一条被称为「可佩戴的历史」的古董文物项链,指戴的耳坠皆是颜色宝石饰品,这些是她呈於人前的既定形象,背後诠释的是她在珠宝设计上的成就,以及对不对称和谐美的探索和追求。在她心中,设计不是工艺,而是思想和潮流的汇集,更是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活化过程。


  访问伊始,罗启妍便取来了自己常读的丝绸之路相关书籍,每本书都贴满了记号标识,是属於文化学者沉甸甸的笔记。再看她编写及合作编写的书籍《中国古典家具与生活环境:罗启妍收藏精选》、《如银似雪:中国晚唐至元代白瓷赏析》、《古承今袭:中国民间生活方式》、《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及《香港:创意生态--设计文化的塑造》等,涉猎之广足以见她的博学多闻,从历史的角度展现艺术、设计与文化的演绎。


  早前她又出了本新书,却并非研究讲学之集,而是对自己大半生跨文化之旅的回顾。这本《罗启妍的设计人生》中细述的,是她於坚尼地道大宅的童年生活,历经英国留学、家庭巨变、重回香港再前往纽约打拚至创业扬名的成长故事,亦有她关於家具与居家环境、宋瓷及创意设计方面的研究与理念。「在我的故事里,事业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独立、走一条少人走的路才是重点:选一条自己的路,大步向前,找一些与众不同的搭配,创作一些能启发新观念的作品,开创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意义的新潮流。这样的尝试本身就有其价值,与赚不赚到钱一点关系都没有。」她在书中这样写道。


  总是充满热情的罗启妍,近年从打拚珠宝生意的前线逐渐退了下来,将重心放在学术研究与教学之上,她细数自己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的设计系教授,其中最重视的,莫过於自己是全球首位获伦敦设计名校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委任的跨文化客席教授,「学校认为我有能力做这件事,我很感动,而这也是我现在想做的事。」她说。


  剑桥主修中世纪历史


  罗启妍忆起当年孤身求学,离乡别井,辛苦而彷徨,幸得当时教历史的教授的安慰与鼓励,使她跟随这位老师继续学习欧洲中世纪历史,继而於剑桥主修中世纪、文艺复兴和欧洲历史,原因是当时剑桥历史总教授是欧洲中世纪历史的权威,「年轻时,总想要追随这样的人。」她笑说。殊不知,这些「冷门」的历史科目拓阔了她的眼界,在几十年的融会贯通中使她深受启发,令她对中国历史、对文明的发展乃至跨文化的交流,能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


  毕业不久遭遇家道中落,逼她自强成为事业女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後成为香港文华东方酒店和美国《时代》杂志公关,屡屡与强者交手之馀,也将自己收集的中国及中亚文物结合在历史科浸淫多年所得化为可佩戴的珠宝,糅合中国古董珠子与奇珍异宝的首系列其中十条项链即获得卡地亚(Cartier)的赏识,「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不然我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怎么敢入珠宝这行。」


  古董文物饰品无疑是罗启妍倾注最多心力与热情的设计,她流连於香港摩罗街和荷里活道寻宝,重拾那些意义深远却逐渐被人遗忘的古董文物,将它们再度演绎和重新组合,使其具有现代感且适於佩戴,持续焕发生命力。「这是战国时期的水晶,我浸了一年洗去污糟;这是晋代挂马颈的饰物;这是明代的琥珀......」她将展柜中的文物饰品一一取出讲解,眉眼间难掩骄傲之情,续说:「我识得这些古老物件,将它们收集回来,最初我对中国历史文化见识浅,便去跟随收藏家学习,连结这些古董的绳结,是我自创的。」这些古董文物饰品若放在现时,自然引起收藏和关注,她不忍精心设计被破坏而拒绝售予古董商,多是留给真正欣赏自己设计的人。但当年这些饰品的昂贵价格却使它们乏人问津,她遂将注意力放在纽约都市职场女性之上,她们无心佩戴名贵珠宝,也并不会选择平价饰品,「我们需要一个位於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性的存在。」一系列色彩丰富且并不昂贵的颜色宝石饰品就此诞生,拉近了名贵和时尚珠宝的距离。


  无论是古董还是颜色宝石饰品,都是罗启妍坚守的信念,深信自己的设计在生命中的璀璨价值。而另一面,是她对文化根源执??的探索。


  绳结演绎当代设计


  绳结,是罗启妍作品中联系古董文物或颜色宝石的主题图案,是她个人风格的独特彰显,更与她沉迷的丝绸之路历史息息相关。绳结早见於战国时期的服饰恥,这种独特的符号传遍了整个中亚地区以至地中海,而丝绸之路绳结源於公元1世纪的叙利亚,於现存叙利亚大马士革博物馆的马赛克瓷砖中也可见到。同样被她演绎而化为可佩戴的现代饰物的,还有源於印度、佛教八个标志中象徵永生的吉祥结,它的线条首尾相连,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代表超越空间和时间,「人们对这款吉祥结很熟悉,却常忽略背後的重要性和涵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3000多年来互动的象徵,也是她设计知识和灵感的源泉。她陆续走遍丝路国家,从中国至印度,再到中东伊朗、叙利亚直至威尼斯,从伊朗16世纪的大理石修饰线条,到威尼斯道济公爵的皇宫窗口,她沿途看到的标志、雕刻和符号,既和佛教有关,亦不乏伊斯兰教的影响。对她而言,绳结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和周边文化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和影响可跨越时空和信仰,又化为当代设计的独特表达。「符号的交流是次要的,我看重的是丝路的文化交流。」她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至一带一路演绎》系列作品更於2017年参与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全球巡回展览,展现创意生态理念主题。


  收藏家具研究居家文化


  罗启妍的涉猎当然不止珠宝,她的家宛如一座博物馆,陈列??她设计的珠宝及周游各国收集的古董文物,古朴的木柜中是她醉心的宋瓷,客厅里摆放??ThomasHeatherwick、HansWegner等大师设计的後现代家具。每一样物什的故事,她都娓娓道来,家具尤甚。原来她对中国家具一直很有兴趣,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从设计、社会学和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开始收藏,且开始研究家具在传统中国居家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再延伸至中国房舍结构及功能以及中国民间生活方式。


  而她开始对现代北欧家具感兴趣的契机,源自设计师HansWegner的1943年的作品「中国椅」(ChinaChair),她边介绍边兴奋地搬来一张张椅子,「HansWegner对中国座椅产生兴趣,设计了这款坐得舒适的『中国椅』。」这些家具吸引她的不仅是本身,更多的是背後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她收藏了很多,同样捐赠了很多予博物馆。(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岳悦)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战“疫” 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战“疫”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