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企业涌入储能产业赛道 业内呼吁警惕无序竞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27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2022年以来,以锂电池储能为主导的新型储能开始进入规模化高速增长期。今年1-6月,国内新增新型储能项目(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达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新增投运规模8GW/16.7GWh,超过去年新增规模水平。


  储能赛道展现出巨大前景,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其中。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国内涉及储能业务的相关企业已经超过12.2万家,国内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规划建设产能目前已超过1.5TWh,计划投资金额超过5700亿元。


  各路玩家的疯狂涌入,加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产能陆续释放,储能领域的竞争在2023年下半年以来愈演愈烈。首当其冲的是电池招投标价格屡创新低,企业为冲业绩、抢份额,导致报价跌破成本的现象频繁发生。根据最新招标情况看,0.25C储能电芯最低成交价格已经跌破0.6元/Wh,低价中标现象普遍。下半年以来,不少头部电池厂商甚至开始将储能电芯价格降至0.5元/Wh。


  无序的价格竞争,不仅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引发风险。今年以来,国内多次出现大型储能电站起火事故。9月初,位于珠海一物流仓储园的储能柜发生起火事故;8月,位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储能电站发生起火事故。


  安全事故频发值得全行业高度警惕。2022年以来开始提速的储能产业,在现阶段仍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如果放任企业短视、盲目跟风,将会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储能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是能源变革的重要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同时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推动储能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之势大家看得都很清楚,但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性,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央行副行长刘桂平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2021)上提到。


  对于当下的行业乱象,产业界的一致共识是,储能行业亟需对“长期主义”建立全新认知。对于置身产业的储能企业而言,要以马拉松赛跑的心态和体力来对待,在产品技术锻造、市场节奏、产能布局等各个环节都做好准备,才有可能避免产业“一哄而起 一哄而散”的风险。


  “新能源最后的目标是要解决这个世界的能源结构问题。”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提出,储能是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关键要素,而通过推动全球储能、全业储能、全户储能的全面储能时代的到来,才能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海辰储能坚持的“一切为了绿水青山”价值观,也正是中国储能产业链亟待凝聚的长期主义共识。


  一是通过树立长期主义的发展观,做好耐力赛的准备。以海辰储能为例,其基于长期主义的战略,围绕储能应用、储能产品和储能技术三个生态,全力聚焦新型储能,从技术降本、产品研发、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生态友好等五个维度构建,推进实现基于“一切为了绿水青山”产业发展价值观下的阶段目标。


  二是要锻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事实上,储能行业的技术门槛远比想象中高,保证全生命周期长达20年的安全高效运行并非易事。坚信品质是长远发展的基石,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来进行低价竞争获得短期销售量的增长,而是将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持久价值和可靠性。同时,要警惕产品不过关带来的恶性事件。不注重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将会为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储能安全事故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设置合理的市场节奏和产能节奏。企业的发展节奏应和储能电力市场化的节奏相匹配,脱离市场需求的产能规划将带来资源浪费。


  四是要反对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要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储能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行业一样,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引领性的竞争优势,要把握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通过产业协同,共同打造中国储能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近两年来,国内储能产业发展中既有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也涌现出像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一大批后劲十足的初创企业。分析认为,储能产业要借鉴光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验,围绕产品、技术、产业链等的综合优势,通过上下游的共同合作,蓄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仲新源)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