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2-22





  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和不断涌现的创新趋势,苏州工业园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创新策源、拔高产业地标、完善要素保障,驱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


  创新策源“再升级” 夯实基础研究“支撑力”


  科技创新全链条中,基础研究是源头和基石。我国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研究亟待加强。


  “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之下,科技创新将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说。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秉持创新基因,园区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布局国家级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载体和行政审批、检验检测等关键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瞄准未来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


  今年,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中新生物技术创新岛”等一批高能级平台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苏州市生物制品检验检测基地等公共平台落户园区,有力支撑企业创新研发。


  目前,园区已集聚各类科研院所40多家,包括中科院纳米所、微电子所等“国家队”15家;今年公示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0家,信达生物、旭创科技(分中心)获评2020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70件,科技创新“一号动能”加速迸发。


  产业地标“再攀高” 提升区域创新“首位度”


  产业地标兼具产业优势和城市属性,能够有效提升一座城市的首位度。瞄准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正加快打造全球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世界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全国领先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1-11月三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突破3200家、产值总规模超2200亿元。


  今年,园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高端发力,百济神州新药“泽布替尼”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国产BTK抑制剂,盛迪亚“艾瑞卡”成为获批适应症最多的国产PD-1抑制剂;艾博自主研发新冠肺炎疫苗成为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等,在疫情防控和医药创新中发出“园区强音”。


  目前,信达生物第二基地已启动规划,再鼎靶向药研发生产基地、基石肿瘤创新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礼进生物、康林肿瘤科技创新研究院、岸迈生物等一批项目正式开业。


  同时,园区聚焦强链补链延链,突出“项目为王”,招引量质逆势增长。据统计,1-11月新引进科技创新项目950个。


  全要素保障“再强化” 筑牢创新生态“强磁场”


  创新需要的不仅是创意这颗种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气候更不可或缺,由多种要素“高浓度”聚合形成良性创新生态,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高效的创新产出。


  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在创新人才引育、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表现抢眼,逐步形成了一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让各类主体在人才、资本、平台等全要素链条支撑下大显身手。


  以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为切入点,园区攒下扎实“人才家底”,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开发区首位。目前,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的头雁带动效应日益显著,已有20多家领军企业境内外上市,60多家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500多家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带动园区在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有力支撑园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的科技金融生态,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倍增剂”。园区正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和产品服务体系,积极依托国资产业基金和天使母基金,加快集聚风险资本,打造“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园区模式。今年,为了支持园区企业加快渡过疫情难关,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联合多部门推出“战疫贷”,100多家企业获银行授信近30亿元、95家获银行放款15.1亿元。


  此外,园区大力推动知识产权提质增效,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更好保护创新。今年,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材料、生物制备品专利快速审查通道开通,超300家园区三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纳入快速审查备案;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创新创业债券,首笔无还本续贷业务落地……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坚持‘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引进创新技术、国际高端人才,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徐积明说,园区致力打造服务于产业、服务于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离岸创新“园区模式”,在全球创新密集地区布局离岸孵化器。


  下一步,园区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与人民生命健康,探索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以更高水平的科创能力,建设更加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