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互联网+”大赛17日华工过招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12





图虫创意-902443762195628055.jpg

  昨日,记者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总决赛将于11月17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幕。本届大赛由教育部联合11个部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本届大赛在参赛规模和项目质量上均创造了历史新高,大赛共有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1万人报名参赛。

  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1万人报名参赛。

  内地共有2988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0万人报名参赛。

  共有1158所国外院校报名参赛,报名项目3291个、报名学生8981人。

  广东省有216所学校15.78万个项目报名参赛,参赛人数超67万人次。

  大赛质量与含金量再创新高

  “互联网+”大赛2015年开始举办。同往届相比,本届大赛实现了“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中国”的办赛目标,呈现出“人数多、名校多、类型多、实效多、亮点多、岗位多”等特点。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1万人报名参赛。其中,内地共有2988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0万人报名参赛。与2019年相比,参赛项目与人数均增长25%。

  此外,国外高校积极参加大赛,名校多,共有1158所国外院校报名参赛,报名项目3291个、报名学生8981人。世界前100强的大学中有一半以上报名参赛,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名校,大赛的质量与含金量再创历史新高。据悉,本届大赛设置了高教、职教、国际、萌芽四大版块,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式“双创”教育链条。

  取消国际赛道中外学生同场竞技

  与以往相比,据介绍,本届大赛看点颇丰——

  看扶贫,今年“红旅”活动聚焦决战脱贫攻坚。2020年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作为教育系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全面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以电商直播带货为主基调的扶贫战役。全国共有132万名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参加“红旅”电商直播带货活动的学生达60万人次,销售金额超过4.3亿元。

  看抗疫,今年不少项目直接关注公共卫生、药物等领域,并在展览中设置了抗疫专区。

  看国际,本次大赛首次命名“国际”互联网+大赛,取消原有的国际赛道,真正实现中外学生同场竞技,让大赛真正成为实现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的舞台,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平台。

  吴岩说,为克服疫情影响,本届大赛线上线下相结合,新技术、新方式的运用,打造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赛。

  吴岩还透露,经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2020年,大赛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在评审规则中增加了专门指标,考察项目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情况和前景。

  缩减“线下规模” 扩大“线上规模”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说,广东省有216所学校15.78万个项目报名参赛,参赛人数超67万人次,实现了区域、学校、学生类型全覆盖。

  景李虎表示,目前大赛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说,本次大赛确定了“1+6”系列活动,“1”是主体赛事,“6”是6项同期活动。目前,主体赛事已完成校赛、省赛和总决赛的网评、会评。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本届大赛首次将“国际”放入大赛名称中,赛事国际化程度更深、质量更高。作为东道主,华南理工大学连同兄弟高校一道,共同努力,邀请了来自世界百强高校的众多优秀项目参加比赛。受疫情影响,国际项目、港澳台项目无法来到现场参加比赛,大赛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办赛模式,使用国际通用会议软件连线,打造了疫情下举办国际级赛事的新模板。

  此外,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大赛缩减“线下规模”,扩大“线上规模”。章熙春表示,大赛特别打造了全新的“数字化”平台,集成了参赛报名、同步资讯、线上展厅、直播观看、资源对接等功能,打造了全新线上“双创”成果虚拟现实展厅,支持全球观众全时段远程观展。大赛还将加入AI智能识别翻译,面向全球进行双语字幕直播,让全球大学生了解大赛盛况。

  “不能因大赛导致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是我们必须守好的底线。”章熙春说,华工已和广东省、广州市卫生部门共同制定了最严格的大赛疫情防控方案,实行“应检尽检”“联防联控”。



  转自:广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