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扬子新材年报业绩大变脸 “非标”审计报告迷雾重重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02





20181226164021_52.jpg

6月30日晚间,苏州扬子江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子新材”或“公司”)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此前受疫情影响,证监会将年报最迟披露日期由4月30日延期到6月30日。扬子新材虽“踩线”披露年报,但是市场等来的却是公司业绩大幅滑坡的坏消息。

此外,由于受疫情影响相关事项的现场核查工作遇阻,会计师事务所对扬子新材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报告中提到的诸多问题也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年报业绩大变脸

                     1593655048(1).png                        

扬子新材 业绩预告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今年1月20日,扬子新材发布的《2019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0万-580万元,同比下降89.9% 至85.3%。

但在6月30日,扬子新材正式披露的年报中,公司的业绩变化巨大。扬子新材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95亿元,同比下降19.89%,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01.97%,扣非净利润-3.17亿元,同比下降1048.51%。如此大的业绩下滑让投资者大跌眼镜,截至7月1日收盘,扬子新材股价报收3.56元/股,跌幅达4.81%。

虽然,扬子新材在业绩预告中指出本次业绩预告是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的结果,未经审计机构审计,此外,公司控股子公司俄罗斯联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冷轧生产线如不能按期投产运营,将可能对公司商誉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公司年度业绩数据,但是公司正式披露的年报与业绩预告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势必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公司也需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解释。

“非标”审计报告函待解

扬子新材是国内较早进入有机涂层板行业的民营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有机涂层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有机涂层板系列产品。公司有机涂层板产品目前主要用于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及家用电器的生产,产品的细分市场侧重于建筑、建筑装饰及家电行业。

 

扬子新材主要子公司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参股公司情况


1593484665(1).png 

2015年,扬子新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2.85亿元的交易对价收购俄罗斯联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俄联合公司”) 51%的股权。自此俄联合公司成为扬子新材重要的子公司,但2019年,俄联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4亿元,同期净利润为-9514.78万元。公告指出,俄联合公司的利润下降,主要是近年俄罗斯市场发生变化,市场需求厚规格产品,而公司镀锌线主要生产薄规格,且原材料轧硬卷厚规格由俄罗斯三大钢厂垄断。目前,扬子新材自身冷轧板线尚未投产,使得现有原料供应紧张,价格被供应商控制,利润空间下降。原材料采购受限影响了现有产能发挥,因此产销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另外,中国公司开始对俄罗斯市场倾销,俄罗斯境内新成立一些公司成为公司的竞争对手,也与公司低价竞争。有的客户考虑运输成本就近购货,使得公司失掉一部分客户,市场份额下降。

俄罗斯爆发的新冠疫情也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对俄联合公司相关情况做现场核查,会计师事务所对扬子新材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指出,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扬子新材对合并俄联合公司形成的商誉 2.57亿元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但会计师未能就扬子新材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金额及母公司对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法判断商誉减值准备金额及母公司对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恰当性。

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还指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扬子新材预付苏州汇丰圆物资贸易有限公司余额为 3.42亿元,较2018年12月31日的余额 8703.72万元增加了 292.71%。会计师实施了检查合同、付款审批单、期后收货和回款及函证等审计程序,仍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预付款项的确认与列报的恰当性。

虽然,监管部门还未就上述问题对扬子新材提出问询,但7月8日,扬子新材将于15:00~17:00 在全景网举办2019年年度报告说明会,届时公司主要领导将出席业绩说明会,公司年报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势必会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将对扬子新材业绩说明会及公司就上述问题的公开回复予以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 张丽娜)


  转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