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电影中的共情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24





  2021年的春节档电影从大年初一到初六短短6天就收获了78亿元多的票房,1.6亿的观影人次,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春节档表现,还是横向全球比较,在这个时间段,这个数据都达到了全球观影人次和票房的历史之最。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令人欣喜!


  2021年春节档电影的火爆,我认为至少体现出三个层面的重大意义:一是社会层面。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大变局当中,东西方的较量已经上升到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层面,社会的心态和情绪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微妙的调整中。在此情形下,电影的表现实际上已经不仅是一种娱乐、商业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较量的晴雨表。所以从社会层面来看,电影票房的起落和消长,也可以看出世道人心。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的数据背后,实际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空前的信心和发自内心的拥戴,对于提振整个国家民族的信心,彰显“四个自信”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二是行业层面。从推动电影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没有《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这样的一些品质和票房双优的作品的拉动,我们很难实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2021年春节档电影的出色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新希望,有这样一些现象级作品在春节档迸发、拉动,让我们对未来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充满了信心。三是文化层面。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文化,它塑造着国民精神,引领着民族文化价值。无论是《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还是《刺杀小说家》,电影作品表现出来的这种价值和情感,对于父爱、母爱的渴望,对于亲情的依恋,在整体上是非常主流的,体现了中国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些主流的普遍的价值观。在文化建构上,这些春节档的电影,给我们做出了非常正向的引领。


20210324124111534.jpg


  在艺术创作上,2021年春节档电影体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与状态。如《唐人街探案3》在情和理的关系把握上,情感的宣泄和理性的控制,正义战胜邪恶、道义至上等理性思考,母女、父女之间浓烈的情感,包括复仇等浓重情感间的平衡,在情和理的拿捏上相当适度。


20210324124136777.jpg


  《你好,李焕英》在悲与喜的关系把握上,既有谐趣的喜剧底色,甚至不乏主创者熟悉的小品特质的噱头、桥段,更有庄重、严肃、悲情的一面,甚至后者更引人入胜,这种亦庄亦谐的平衡,成为该片超强口碑的保障。


20210324124217487.jpg


  《刺杀小说家》在玄幻与现实的关系把握上也可圈可点。一面是玄幻,与赤发鬼的博弈,浓墨重彩的打斗、引人入胜的逻辑推演、紧张恐怖的场景设计,和真实、质朴、清新的现实生活场景、故事之间,相互呼应,叙事非常流畅到位。


  上述春节档电影,在艺术辩证法的运用与践行上,整体的基调比较稳妥,没有太过或者不足,完成度也较高,没有明显的硬伤与漏洞,就在于在艺术辩证法的把握上,比如情和理、悲与喜、玄幻与现实等这些对立冲突元素的恰当杂糅、成熟驾驭。


  2021年春节档电影创作,给了我们几点突出的经验或者说启示。


  其一,要重视对“系列化”电影的开发。在世界电影史上,“系列化”电影不乏经典之作,不管是好莱坞的《复仇者联盟》系列,还是日本的一些经典动画系列,都非常成功和成熟,我国“唐探”系列IP的开发,同样让我们看到了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唐探”系列电影之所以吸引大家去观影消费,除了喜剧性风格的延续等形式因素,其中包含的共情点,比如在忠诚与背叛之间、道义与利益之间、亲情与现实之间、情感与欲望之间等这样一些巨大的冲突面前何去何从。其实,它是普通人面对的日常的、永恒的话题,而嫁接在“喜剧推理”这样一种类型之上就更吸引人。“唐探”系列的IP已找到主创者自己的理解,此后这类“系列化”电影还会继续发力推进。


  其二,我们要营造春节档的情感氛围。除了深层次的、情感与欲望之间等对立冲突外,对于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种放松怀旧和阖家欢聚的感怀,可能也是永久的一个话题。所以,如果知道一家几代人在过年的时候,大家说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明白了电影成功的秘诀。亲朋好友团圆的时候,大家会怀念一路走来不容易的过去,既为今天的幸福感慨,也对未来充满期待,这些都能勾起大家的共同感受,这就是要找寻的春节档的共情。


  总体来说,今年的春节档电影的确创造了新的奇迹,提振了我们对国产电影,特别是春节档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信心。(胡智峰)


  2021年3月16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寻找电影中的共情》

20210324124000479.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