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娱乐化也应守住底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4-18





  近日,“云南泼水节”备受关注。网传视频显示,多位游客被恶意泼水,有女子身披雨衣,神情明显抗拒,众人仍拿水枪集中围攻她,甚至做出撕扯雨衣等不雅举动。此类矛盾已非首例,这是民俗还是恶俗?


  泼水节在我国久负盛名。从人类学角度理解节日由来,“泼水”兼具世俗性与神圣性,超脱等级尊卑和人际关系,是早期傣族部落社会的重要过渡仪式;而站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泼水”既是熟悉可感的日常,又打破了僵化刻板的秩序,构建了别具包容性的旅游空间。在世界范围内,巴西狂欢节的异装活动,欧洲酒神节的舞蹈,都因为打破了固定的角色期待,降低了参与门槛,从而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也要看到,传统节日随着民族交流和时代发展,往往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其影响力超出既有受众群体,常常导致文化冲突。任何民俗都应有尺度,任何娱乐都要有边界感。即使是单纯地“泼水”,在傣族传统中也规定了“忌乱泼”“忌脏水”。忽略他人意愿的狂欢,不过是自我放纵,既不符合传统,也谈不上创新。


  《难忘的泼水节》曾描绘了1961年的泼水节,这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独特的风俗、欢乐的场景、慈祥的面庞,构成一幅民族和谐的图景。


  而今泼水节更像是一场“狂欢节”:飞旋的水珠释放着平日的压力,展现着游客的热情。这本无伤大雅,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深入了解傣家文化,形成特色文旅名片。但臆造“颜值越高被泼越凶”则是无稽之谈了,更不必说去撕别人衣服、逼别人“湿身”,是打着过节的幌子满足猎奇的愿望。必须意识到,我们身处现代社会,尊重才能带来快乐,“冒犯”要分场合。恶意泼水者,应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推广节日民俗是好事,也要警惕个别人歪曲解读、好经念歪。民俗娱乐化,必须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可违背公序良俗。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答题。今年泼水节前夕,云南多地已发布明确的泼水规定,其中包含严禁侮辱调戏女性、杜绝粗鲁泼水行为和伤害性方式泼水。地方确立标准维护秩序,也要严肃执法做好表率,确保节日民俗运行在合理轨道。(默 达)


  转自: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