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工一建集团以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01





  近年来,广西建工一建集团围绕国家节能低碳的绿色发展目标,深入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将绿色发展、低碳建造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在承建的重点建设项目中积极推进绿色环保工地建设,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实现了绿色环保、降本增效"双赢"。


  随着广西建工一建集团绿色施工制度的发展,承建项目高污染、高耗能、低质量的问题正被悄悄改善,各项举措也逐步形成。一是在建设初期,确定争创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目标,成立绿色施工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二是编制《绿色施工实施规划方案》,制定节能降耗减排措施以及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在项目施工过程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新型技术,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四是通过采用永临结合、BIM技术等技术工艺实施绿色施工管理工作。

20230601145010456.jpg

节地措施-BIM技术合理规划

20230601145025595.jpg

雨水、空调水回收再利用

20230601145040112.jpg

装配式材料应用

image008.jpg

生活区洗浴采用空气能热水器


  绿色施工举措有力推动了广西建工一建集团向绿色建造转型。2022年,该公司绿色施工投入成本约为2364万元,回收成本预计约为1290万元,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费用为1614.8万元,节材措施节约成本为2385.5万元,节水措施节约成本为1370.4万元,节能措施节约成本为1374.9万元,节地措施节约成本为1777.8万元。综上计算,2022年一建集团绿色施工共节约7449.4万元,占总产值比重0.66%。以深入践行绿色施工措施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项目为例,项目通过贯彻落实"四节一环保"措施以及采用三维场地模拟布置、BIM翻模审图、三维排砖出量等BIM创新技术推进绿色施工。截止至2023年5月,项目因实施绿色施工累计收益40万元,投入28万元,净收益12万元,项目在环境保护、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广西建工一建集团逐步练就了以智慧工地为依托、集环境保护、节水、节地、节材、节能为一体的"四节一环保"施工"绝活",有效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2022年,该公司所承建的北投东境3#、5~13#、30~33#、35#楼及地下室、幼儿园,轨道御澜·上城B组团15号楼、16号楼、17号楼及地下室(三区)工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堤校区危旧房改住房改造项目,南宁市五-东路21号小区危旧房改住房项目,河池市林科所职工安置楼项目,轨道御玺君临湾8~10栋、16~19栋及8~10栋、16~19栋地下室等6个项目顺利通过2022年度自治区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过程检查,轨道·壹号城3号楼、5号楼及地下室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获评自治区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建工一建集团承建的轨道·壹号城3号楼、5号楼及地下室项目,是广西首个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装配率达到49%,建筑高度达99.8m,是2019年南宁市装配率最高的钢结构高层商品房住宅。与传统施工项目相比,轨道·壹号城3号楼、5号楼及地下室项目建造过程的预制构件的加工制作几乎完全在工厂进行,因此施工材料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避免了材料在加工制作环节造成的浪费。同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混凝土构件的养护用水以及现场脚手架和模板的应用,施工现场更加注重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减少,符合未来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下一步的绿色建造工作计划中,广西建工一建集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打造环保工地,建造绿色工程,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一是在施工环境保护方面,根据绿色建筑施工的特点,以外在和内发的两种方式建立起施工人员的环保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来提高项目部施工人员对环保的认知,将绿色低碳施工的措施和要点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二是在材料资源利用方面,严格把控项目模板使用情况,规范废模板的合理再利用,在节约模板原材料和控制成本的基础上,使得模板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


  匠心铸就,未来可期,广西建工一建集团将一以贯之,积极响应国家节能低碳的绿色发展目标,全力践行"品质源于责任,诚信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李福昆 王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