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公司如何通过本土化口味创新,成就真正了解中国的经典品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31





2021年5月26日,百事公司以“百事百梦 笑迎未来”为主题,于上海举办“植根中国40周年纪”庆典活动。在上海抱朴美术馆展馆中,通过“百事大事记”、“百事笑时代”、“百事潮势力”、“微笑守护者”、“未来揭可能”等主题展区,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模型装置、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和元素,充分展示了40年来百事的发展与成就,也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到了百事公司在中国所取得的成果。


  1981年,当一瓶百事可乐在深圳冒泡,梦想便开始在中国扎根。回顾风雨兼程40载,百事公司始终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用百事之道,深耕本土、持续创新,为无数家庭和消费者带去热爱与欢笑。特别是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百事公司都将紧紧围绕着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来展开,希望能够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持续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全新产品体验。



  百事公司亚洲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加速本土创新,打造消费者喜爱的东方味道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愈加成熟,本土化生产和管理亦是大势所趋。2012年,百事公司亚洲研发中心落户上海,是在北美以外的最大研发中心,也是整个亚洲业务产品、包装和设备创新的中心,直接加速了新产品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市场的开发与落地,引领百事公司朝着专注本土、更接地气的方向不断前行。


  作为百事公司在北美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百事亚洲研发中心不仅为百事在整个亚洲业务装上了新产品、新包装和新设备的创新引擎,更肩负起了百事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无限期待和向往。它的诞生,预示着百事公司在步入中国第四个十年之时,拥有了更高的本土自主权。


  什么口味才能代表中国?


  亚洲研发中心通过分析一系列大数据后首先提出问题:最能代表中国、代表国风的口味到底是什么?答案纷至沓来:茉莉花、桂花、红枣、山楂、白桃......这些食物和口味都会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中国。


  百事公司旗下产品,如桂格的五黑即食麦片,也是基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而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在传统的养生文化当中,黑色属水,入肾,所以黑色食物被认为能够补肾水。食补养发的话就必须围绕这些带黑色的食物来展开的,通过选用黑芝麻、黑米、黑豆、黑麦和黑小麦五种黑色食物,研制出了富含丰富钙质和铁质,低脂高纤且无额外添加蔗糖的五黑即食麦片,好吃又健康,还可以养发,非常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


  

精心打造专供中国市场的爆款产品


  2020年,百事可乐重磅推出的太汽系列桂花味可乐,独具创意地将桂花这种充满传统情怀的中国口味与元素注入到可乐新品中,“可以喝的中国风”直击消费内心。



  当你打开这罐桂花味的百事可乐,桂花的香气扑鼻而来,而接下来味蕾接收到的可乐经典的口感并没有被过分掩盖,两种味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不冲突又很合适的“CP”感一下子让年轻的消费者眼睛一亮。桂花味可乐作为研发中心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持续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了百事可乐的一个网红爆款。


  在百事公司看来,国风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固守传统。2021年,百事可乐太汽系列推出新品白桃乌龙味,白桃香、乌龙醇、可乐爽,三重口感碰撞融合,带来春日味蕾惊喜。继去年桂花味大获好评之后,百事乘胜追击推出新口味,快速丰富国风口味产品线,掀起新一波国风热潮。



  本土化产品开发中有意思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小龙虾口味的乐事薯片、螺蛳粉味乐事薯片等。2021年,乐事联手好欢螺,推出“生人勿近”螺蛳粉味大波浪薯片,完美复刻螺蛳粉的鲜香汤底和独特酸笋气味,同时,口感上延续以往大波浪薯片厚实酥脆的风格,俘获了众多螺蛳粉星人的心。



  现如今,再去观察百事中国的产品,无论是饮料还是食品,绝大多数都是专供中国市场的。比如桂花味可乐、白桃乌龙味可乐、樱花味的薯片、桂格五黑、香蕉口味的美年达、加了红枣、枸杞和银耳的桂格燕麦粥......这些接地气的产品,都在用各种不同方式去迎合中国这个潜力无限市场中的消费者。


  百事公司在中国口味本土化的故事正在持续发生,未来,百事公司将继续连接中国本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做真正了解中国的经典品牌。


  关于百事公司


  全球每天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亿消费者在享用百事公司的产品。2020年百事公司的净收入超过700亿美元,得益于其互补性的食品饮料产品系列,包括菲多利休闲食品、佳得乐运动饮料、百事可乐饮料、桂格麦片食品,纯果乐果汁和SodaStream气泡水。百事公司旗下品牌系列中包含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食品和饮料,其中23个品牌的预估年零售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


  秉承“赢之有道”的理念,百事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全球休闲食品和饮料领域的领军者。“赢之有道”反映了我们追求可持续性地赢得市场,并把公司理念融入到我们业务各个方面的决心。


  转自:楚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