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国风迎接未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05





  位居北京中轴线上、地处正阳门外的前门大街,长800多米。历史上,这条大街曾经是京城建筑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化、民宿文化的汇集地,有万商云集的“天下第一街”美誉。


  在北京前门大街上,装饰一新的铛铛车吸引着众多游客,今年4月23日至6月18日,北京前门商圈举办“潮起国风·悦享前门”系列活动,推出北京首个体验式国风节,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


  万商云集文化交融


  如今,来自江南的烤鸭、糕点、淮扬菜等,各地商业元素云集北京,这些老字号依然活跃在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的繁荣,与水系不无关系。在学者韦明铧看来,运河使得各地物产远销北京,万商云集,清代北京地区的民歌《都门竹枝词》中就有“各种秋风不可当,扬州新到戴家香”的词句。


  沿运河北上的不只有商旅和货物,还有文化,南北文化在北京交融,产生了新的火花。“四大徽班进京,就是沿运河北上,最终促使了京剧的形成。”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说。当时徽班进京,演出的腔调比较复杂,有的只演昆曲,也有昆乱合演的,有的徽班在前门大栅栏的茶馆中演出,演得好就会受到欢迎。不同特色的徽班相互融合,最终演化出京剧这样一个新的剧种。戏剧的兴起也促使了茶馆的兴盛,清嘉庆道光年间,仅前门外大栅栏就有7个茶园,是四大徽班和几大梆子班演出的场所。


  这样的文化交融,也体现在北京的古建筑上。韦明铧告诉记者,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在营建之初是仿照杭州的六和塔;后溪河中段的买卖街又名“苏州街”,水街如同江南水乡;甚至昆明湖本身,也在湖中模仿杭州的苏堤,分为大湖、西南湖和西北湖3部分。在北京建筑吸收江南元素的同时,江南的匠人也在模仿北京,扬州瘦西湖的白塔就是模仿北京北海的白塔建造的。


  继承传统包容开放


  “我还记得自己5岁生日时,是在大北照相馆照相,然后去前门吃肯德基。”今年34岁的北京市民胡女士对记者说。前门大街2号的大北照相馆,历经数次摄影技术变革而依然享誉盛名,而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就是1987年11月12日开设于前门。而今,前门大街上依然回响着铛铛车的声音,这条有轨电车,最早是1924年12月17日在前门正式通车的。


  曾经茶馆戏院云集的中轴线南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10月3日,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文版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演出将有40余名国内顶尖音乐剧、歌剧、舞蹈演员共同呈现,这不仅意味着老天桥正在焕发着新活力,也意味着中国演员和团队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


  古老的中轴线,不仅融合着南北文化,也吸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在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纳着世界各地文明的成果,成为一条包容开放的中轴线。


  前门外的诸多大茶园中,其中有一个大亨轩茶园,后来改成了大观楼电影院,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在此上映的,由京剧老生谭鑫培出演。放映之时万人空巷,那一天是1905年12月28日,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电影。当时,大观楼电影院也会放映其他国家的电影。在《定军山》上映的次年,北京正阳门东车站即前门火车站落成,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而今这里是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


  铁路取代了运河,成为北京联通全国的新交通形式,通向港口的铁路,也将北京与世界联通。伴随者汽笛轰鸣,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改变着中轴线,也丰富着中轴线。


  联通世界面向未来


  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辉煌中轴”专题展上,16米长的中轴线沙盘令参观者驻足,其配以立体投影技术。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之壮美。在展览上,参观者还可以用多媒体方式,了解到其他国家城市的中轴线,从日本的平安京到法国的巴黎,不同国家的城市轴线各具特色。


  “我曾经去过日本的京都,在博物馆内对比两城中轴线,可以感受到共通之处,也能体会到各自的特色。”一名参观者对记者说,“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的,也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向全世界讲好故事。”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荣誉秘书长邓清,一直致力于向世界讲好来自中国的文化遗产的故事。在她看来,世界各国的城市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这也能够促使大家交流互信。“以大运河为例,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运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城市中,运河城市占四成,这就有了共通的文化基因,也有了大量相互可以补充的合作领域,可以共享发展经验,推动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样的文化交流,也能够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向记者表示,要不断地用新技术、新方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化故事,提升年轻一代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在我们的博物馆里,不少年轻人穿着国潮服饰在徜徉。”在她看来,新时代的年轻人,会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心态去看待历史,迎接未来。


  在后海畔的胡同里,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学者林子峰,已经记录下几十万字的口述史:“我害怕等我老了,那些知道中轴线历史的老年人都不在了,我坚持做这件事情,希望告诉下一代,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向何处去。”


  转自: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