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挥洒在昆仑山下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15





毕业季来临,又有众多学子选择踏上大西北的列车,支援新疆,据共青团中央志工部数据显示,仅西部计划就有超过累计2.4万名大学生来疆志愿服务,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主旋律。近日,记者采访了菏泽学院第一批援疆支教的两位成员,他们已经结束支教,在此时讲述他们的援疆支教之路。


图片1_副本.png


王沛和王强是2016级菏泽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教育班的学生,也是菏泽学院第一批援疆支教学生的成员。在了解了学校的援疆计划后,两个人便一起报名,“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是想去新疆看一看。但从来不后悔自己做的决定。”两人坚定地说。


图片2_副本.png

 

亲人一般的民族情谊,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王强被分到英吉沙县第四小学教数学,而同样是数学专业的王沛却成为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当时英吉沙县比较缺乏英语老师嘛,我的英语底子还比较好,当时领导就让我去初中教授5个班的英语课程”。王沛说。

 

开始支教的两人虽然有着诸多的不适和不习惯,但在身边少数民族老师的帮助下两人也很快适应了环境。刚开始,王沛的手指在粉笔的腐蚀以及干燥的环境下开始一层一层的蜕皮,同班级的老师穆乃外尔艾尼看到后便给王沛送来了护手霜以及当地的香料茶,而且在打热水时都会给王沛带上一壶热水,让他多补充水分。


在半年的支教生活中,王沛和王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各民族老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像亲人一样的感情让他们一生难忘,王沛说:“那种民族团结就是总书记所说的,‘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十年之约 “老师在山东等你们”

 

王沛和王强都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授课的过程两人早已轻车熟路,可在新疆由于授课进度和语言上的不同,两人在教学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语言的因素,那里的孩子学习进度会稍微慢一些,但那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深深地触动了我。”王沛说道。两人把心思全都放在了班级里,刚到学校,他们和班级的老师交流教学的方法,也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直到现在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我还能叫上名字。”王强回忆道。

                    

图片3_副本.png

 

  
   援疆支教团队的老师辛勤付出,班级里面孩子的天真好学也感动了他们。“每天早上我到学校门口,孩子们正在打扫卫生,看到我之后都会把我围起来,边跳边喊‘王老师’。”王强说在那一刻,他感觉到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沛所教班级的学生则和他们的“小王老师”来了一个十年的约定,“孩子们那时告诉我,他们要考山东的大学,我说好,等10年后你们上了大学就来找小王老师,老师在山东等你们”。王沛说。

 

“老师请不要把我们忘记了”

 

临近支教结束时,王沛和王强都有些不知所措。“当时我没敢给孩子们说这件事情,但孩子们下了课就悄悄问我能不能多待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们说,心里面很不是滋味。”王强回忆起分离的那天,孩子们哭着抱住他,只想让他们的王老师再和他们多待一段时间,王强说在回菏泽的火车上,他把这半年给孩子们拍的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今天他还总是能在梦里梦到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图片4_副本.png

                  
   王沛在支教结束前就已经给孩子们打了“预防针”,但分别的那一天,王沛才发现那一刻有多么的难熬,“当时孩子们给我了一个信封,里面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相片,他们说‘老师你把我们的照片拿着,想我们就看一看,请不要把我们忘记了’。

                             

图片5_副本.png


援疆支教让远距4600公里的不同民族的人相聚在一起。对于孩子们来说,王沛和王强他们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也是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而对于王沛他们而言,支教生活同样也在改变着他们,他们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和少数民族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和孩子们的相处也坚定了他们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在昆仑山脚下挥洒的汗水,是他们最无悔的青春岁月。



  转自:大众网菏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