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临医援鄂医疗队闫丽:凌晨的坚守!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05





GetAttachment_编辑.jpg

张凤伟队长一行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参加联席会议


  凌晨2点半闹钟响了,立即起床。此刻正是深夜,很多人已经进入了梦乡,街上的霓虹灯不再闪烁,临医援鄂医疗队闫丽坐班车去武汉大学同仁医院值班。


  同仁医院也是武汉三院,目前这里有三百多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这里的医护人员奋战了一个多月了。临医援鄂医疗队接管的是普济楼七楼和九楼的病房。


  援鄂医疗队的张凤伟队长、马颖霞副队长和王芹副队长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对防护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工作防护和驻地防护,定期督导检查,不漏掉每一个细节。科里为大家提供的防护用品符合。


  作为肿瘤科医生,闫丽这是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工作,虽然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是“全副武装”在发热门诊值班,但是那时只是做排查工作。这一次是“真刀实枪”,是看不见的敌人、无硝烟的战场。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面对新冠病毒的首要的战略就是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无缝隙的防护。


GetAttachment (1)_编辑.jpg

武汉三院首义院区普济楼七楼的战友们


  换上防护服,进入潜在污染区,然后进入污染区来到七楼病房,今晚这里满满的住着80位患者。和闫丽一起值班的,还有4位山东第12批援鄂医疗队的护士,她们来到之后,仔细核对早上要做的工作。


  今夜,我们一起坚守“阵地”。


  穿上防护服,医护人员都看不清对方的脸,每个人在防护服上写上山东和自己的名字。这是整形科临时改的隔离病房,不是负压病房,可以看出医院为了救治患者尽了最大努力。


  医护人员和新型冠状病毒之间就是这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会不会被感染最主要的就是看防护是否到位。走廊是安静的,而闫丽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病房里住的的是深受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折磨的患者,这些本来就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复杂,随时可能加重进入重症期。但是医护人员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也不能放弃!他们救治的不仅仅是这些患者,还有他们背后一个又一个的家庭,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他们努力配合医生治疗,盼望着治愈后可以回家。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救治他们,让疫情早日得到控制,让他们早日和家人团聚。


GetAttachment (2)_编辑.jpg

马颖霞主任、王芹主任带队熟悉武汉三院首义院区的布局和防护流程


  天渐渐亮了,走廊里的的脚步声多了,护士们开始抽血、发药、记录体温、测血压、测血糖、给患者送饭、帮患者打开水。


  闫丽站在医生办公室,窗外就能看见黄鹤楼,这是历史上久负盛名、得天独厚的地方。黄鹤楼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始建于三国时代223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诗人崔颢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也曾为诗仙李白折服,为之搁笔。今天在病房初见黄鹤楼,像是经历了一场历史的穿越。


  病房里的患者看不清医护人员的脸,也不需要他们记住。在很多人都想逃离武汉的时候,临医援鄂医疗队从遥远的山东逆行而来,彰显的是“临医人”的责任和担当,是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代的沂蒙精神,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回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他们身穿白衣,但从来不是天使,是同样的血肉之躯!在疫情当前的时候,他们不惧负重前行,惟愿岁月静好!


  (临报融媒记者 汲长良 孔令华 通讯员 杨学岭 闫丽)



  转自:临报融媒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