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群英谱| 共筑抗击疫情新长城 “临沂急救人”护航疫情最前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26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临沂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部署要求,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团结带领中心干部职工和全体院前急救工作者,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1月24日至3月25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累计受理各类呼救电话115246个,调派救护车辆29549次,救治各类急危重病人达27600余人次,其中受理疫情相关咨询电话1140余个……用真情责任,为全市人民筑起了“防疫”第一道防线。


id=928494_编辑.jpg


  急救速度:积极响应、周密部署


  疫情发生后,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积极响应,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迅速传达省市和市卫健委有关疫情防控的会议精神,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院前急救工作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工作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成立3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紧抓工作细节。进一步传导责任、压实责任,推动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确保防控工作逐项到位;充分利用微信群等新媒体,先后6次对全市院前急救工作者和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疫情期间的工作规范、个人防护、上报流程等网上培训,确保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急救力量:凝心聚力、科学统筹


  为确保打好疫情防控战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从两个层面做好全市的院前急救防控工作:一是中心全部干部职工放弃春节假期,在李明主任的带领下,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日常院前急救与抗击疫情“两条线作战”。中心指挥调度一线31名工作人员 24小时值班,确保专线畅通;组建了三个梯队专班,将行政后勤人员分别编入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积极组织岗前培训,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指挥调度工作。工作中,中心5个班组24小时轮流无缝值守,在做好日常接警的同时,对所有因发热、干咳、胸闷呼救的患者做好询问排查、询问和心理疏导工作。由于指挥调度大厅电话量激增、连日加班加点,调度岗位有7名同志累倒了,年轻的党员志愿者王华玮同志上完白班、再接着上夜班;44岁志愿者管相凤把刚刚2岁的小女儿交给丈夫,毅然请战到调度一线上夜班;新晋妈妈志愿者邢艳霞、姜丹丹也把嗷嗷待哺的孩子交给家人照顾提前回归接警一线;两位即将临产的准妈妈徐晓茹、耿悦也放弃春节的休假回到了工作岗位,成为指挥大厅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二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带领全市64家急救站点的2000余名院前急救人员、调度全市232辆救护车24小时全天候奋战在抗击疫情与院前日常急救两条战线上,坚守疫情防控前哨。战“疫”之初,全市院前急救网络内救护车210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仅有3辆。疫情发生后,中心便把全市院前急救车纳入应急管理之中。中心积极向市财政申请300万元的救护车补助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公立急救站点购置负压型与监护型救护车。1月24日下发了《关于救护车采购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二级心个医疗机构都要购买至少一辆负压型救护车,同时18家公立乡镇卫生院采购监护型救护车也列入计划,中心先后6次对全市17辆负压型救护车和16辆监护型救护车的采购进行调度、统筹。各类救护车的紧急购置,极大提升了临沂院前急救处置突发传染性疾病和正常急救工作能力。


  据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2008年7月,是全省服务人口最多、服务面积最大的急救指挥中心。作为中心主要业务科室的指挥调度科指挥调度全市64个急救站点,其中包括4个急救中心、29个急救分中心、31个急救站,平均每年受理120呼救电话68万次左右,实际派车15万次左右,救治病人13万人左右。做到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率、呼救电话受理率、有效派车率、突发事件上报率、呼救信息查询准确率5个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8%。用实际行动擦亮“真情沂蒙,‘救’在身边”院前急救服务品牌,高效有序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爱临沂APP制作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专题片;在临沂客户端、琅琊新闻网、沂蒙晚报、大鱼号、沂蒙晚报公众号、网易新闻、百度APP、临沂资讯网、海报新闻等新媒介先后推出了《共筑抗击“长城”,“临沂急救人”护航疫情最前线》《坚守第一线临沂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市民守好抗击疫情的前哨站》《齐心协力守好生命救救治的第一棒,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两位即将临产职工坚守接警一线》《抗击疫情前哨岗:临沂“120”坚守生命线》等19篇介绍我中心在抗疫中的事迹和做法。2月6日,市直机关工委在《聚集疫情防控,市直机关在行动》中,对我中心支部以《市卫健委120急救指挥中心党支部:党建为引领,‘救’在最前线》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临报融媒记者李依璐 韩冬 通讯员张桂娜 丁辉 杨竹欣


  转自:临报融媒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