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正面回应“为什么工资水平低”


时间:2020-03-10





    3月10日出版的青岛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根在产业结构》的文章,正面回应了“青岛为什么工资低”的问题。


    文章指出,工资不高,实质是产业结构老化问题,传统产业比重太大,引领性创新产业太少、从业人员数量有限。

    

    先来看原文——


微信图片_20200310163523_看图王.jpg


    青岛工资水平低的问题,由来已久,网上有各种讨论和吐槽。实际上,这一难题青岛官方早就有所关注。


    在去年4月25日晚,在“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中,青岛市委书记现场发问:都说青岛好,大学生本地就业比例咋不高?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给出的解答中,明确提到“拿到的工资跟他的生活成本相差较大”


    吴学新说,目前来看,我们对大学生的政策,不管是落户还是住房补贴,已经有现成的了,但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影响大学生来青岛包括驻青高校大学生留在青岛,一个因素就是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与我们的产业布局有关。跟我们的产业比较配套的,海尔、海信等大企业还有一些,其他的IT、创意、动漫等等,就业相对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个,大家反映影响较大的就是生活成本的问题。应该说青岛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山东省都不算高的,但是我们的房价较高,拿到的工资跟他的生活成本相差较大。虽然我们的住房补贴对本科生放开了,给他每月500块钱,但是可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再一个政策的短腿就是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够,我们现在对创办小微企业的支持2万块钱,跟外面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这2万块钱申请办理可能程序还比较复杂。我们走访中发现,大家并没有多大的获得感。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机构问题,导致人才难留;人才难留,又造成产业升级缺乏支撑。多年来,青岛陷入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闭环。


    怎么办?


     青岛日报的文章点出了破解之道,这两年青岛也是在这么做的: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说到底,人才来青岛,更看重前途和成长,而非“海景房”。


     从深圳、杭州等城市的经验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都有至少一个“超级”领头羊,深圳有华为、腾讯;杭州有阿里。在大平台的带动之下,才有众多小生态的茁壮成长。


    青岛有两条路:一是本土培育,青岛具有基础。二是,引入外力。


    目前来看青岛正在两条路上大胆尝试,但是不管哪一条,政府主导的意味都很浓。


    本土培育的典型例子是海尔。


    3月5日,青岛市委书记主持海尔集团企业发展规划工作主题座谈会。会上提出,青岛市要整合全市资源全球资源,全力支持海尔平台建设,将青岛打造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海尔4年要达到5000亿营收!


    多年的成长,海尔本身已经形成一个超级生态,但从城市的角度来讲,这个生态需要再扩张。


    再说说引入,去年青岛招商引资的势头极为凶猛,包括华为、腾讯以及一众央企,名单之中均为头部企业。尤其是提出要重塑和培育产业链,但除非像合肥的操作一样,直接注资引入(最近的例子是蔚来汽车),否则就要做好长期的准备,不要指望立竿见影。


    在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发展中,合肥算得上是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合肥通过政府主导融资的方式,引入各类巨头后撬动上下游落地,凭空创造了很多一二线城市都非常羡慕的新兴产业。硬生生把一个昔日的江淮小邑,“赌”成了全球家电之都、中国IC之都、中国光伏第一城、平板显示器之都。


    与此同时,青岛的引才政策逐渐加码:落户门槛降至在校大学生、今年建10万套人才房。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症结找到,方向明确,剩下的就是加油干了。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战“疫” 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战“疫”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