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旧栏目

产经视点:中信和中信建投曝合并传闻 立秋时分券商狂发第二春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8-08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发现,8月的前三个半交易日内,前期行情一直十分火爆的“科技+券商”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态势,科技股依旧是红旗飘飘,不但以自己的单臂之力支撑住了摇摇欲坠的股指,还时不时发动一个小反击,让市场投资者人气不散。而作为本轮行情的另一主力担当券商,已不负7月初新一轮行情爆发时一路过关斩将的勇气,要么是横盘不动,要么是小阴绵绵。至于场内所有投资者一直期盼的券商第二波行情,似乎已不见踪影。


  在券商股的股吧里,可以明显看出投资者对于是否继续持有券商股的那份纠结。这也难怪,看着类似创意信息这样的科技股时不时连续拉出三个涨停板,再看看券商股那种欲涨乏力的萎缩劲,很多投资者不禁发出了“券商股是否还有第二春”的悲叹。


  股市就像一张娃娃脸,说变就变。正当投资者开始考虑抛出券商股买入科技股的时候,8月6日尾盘,在大手笔不计成本的买盘簇拥下,中信建投率先涨停,中信证券也一度摸至涨停板。券商龙头股这样的狂躁式上涨,一下子让场内所有投资者的目光再度聚焦到了券商板块个股上,很多券商股一改当日早盘的跌势,强势翻红。


  券商板块个股何以在8月6日尾盘集体飘红,难道又有一批先知先觉的机构主力资金入场抄底券商股了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利好刺激让券商板块个股走势如此疯狂?


  6日尾盘,随着券商板块个股的集体飘红,有关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的市场传闻再度在投资者之间疯传。我们知道,股市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对未确定事件的大炒特炒。两家券商龙头股可能要合并成一家,这样的消息值得入场炒一把。


  于是乎,一个朦朦胧胧的市场传言让券商板块再度雄起,并且在这个立秋时分有狂发第二春的迹象。可是问题在于,这个市场传言是不是真的?


  8月6日晚间,中信建投发布公告称,2020年8月6日下午,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意到有市场传闻,涉及本公司主要负责人职务变动及本公司与其他证券公司合并。前述传闻均不实,本公司目前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原来,场内投资者在8月6号尾盘风风火火炒了半小时,当事人却是懵的,压根儿不知道你们在炒什么?8月6日晚间,刚刚在尾盘高价抢入券商板块个股的投资者在股吧里吵翻了天。难道这是前期7月份被套在券商股的主力机构发出的假消息?想让新韭菜们再一次充当接盘侠?


  尽管中信建投已经就此事发布了澄清公告,不过,盘后传来的另外一个消息稍微安抚了一下刚刚买入券商股的投资者那颗受伤的心。


  到8月6日收盘后,已有39家券商(含概念股旗下券商子公司)发布了7月份业绩数据。其中,超过30家券商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00%,占比超过八成。更让投资者惊喜的是,有6家券商单月净利润突破10亿元。


  当然了,在这些券商发布的7月份业绩数据当中,最为亮眼的还是此次合并传闻中的一家当事人--中信建投的业绩。我们看到,在扣除中信证券自子公司获得30亿元分红的情况下,中信建投首次单月净利润有望超过中信证券。面对中信建投如此靓丽的业绩,刚刚在高位抢入中信建投力图博一把合并传闻的投资者心里好受了许多。


  其实,在这一轮行情中,“科技+券商”之所以能够成为领涨的主力旗手,原因也是非常明显。


  科技类上市公司承担着引领中国制造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历史使命。炒作科技股的宗旨,就是炒作其成长性。近年来,从科创板的横空出世,到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顺利推进,科技引领制造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近来美国对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和封禁,更是让国内外投资者看到了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魅力和投资潜力。此时不炒科技股,还能炒什么?


  至于对券商股的炒作,更多的是基于其对未来业绩高速增长的思量。我们已经看到,7月份券商的业绩十分喜人。考虑到进入8月份之后,沪深股市的日成交金额之和依然维持在1万亿元之上的高位不破,以及随着科创板的不断发展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顺利推进,未来奔赴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将呈现上涨态势,包括像京东数科、蚂蚁金服这样的具有庞大体量和市场估值的金融科技公司也传出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消息,这意味着未来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收入增长是完全可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你在8月6日尾盘高位买入了券商股,即使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因为持有券商股遭受到了一定的潜在损失,但是从中长线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持有券商股的价值还是可期的。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