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旧栏目

定了!蚂蚁集团将于9月18日首发上会 实控人是马云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9-11





20200911093556929.jpg

  9月9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披露了蚂蚁集团第二轮问询函的回复;当晚,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公告显示,蚂蚁集团科创板IPO将于9月18日上会。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了解,从8月25日蚂蚁集团科创板申请获受理,到9月9日完成两轮问询并当晚即通知9月18日上会,蚂蚁集团科创板IPO审核全程一共用时25天。按照目前进度,在经历了两轮问询后,蚂蚁集团最终上市时间有望落在10月底、11月初。


  蚂蚁集团的上市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一是因为这家公司有支付宝,主营数字金融;二是因为实控人是大名鼎鼎的马云;三是因为此次融资规模大。


  除了支付宝还有蚂蚁链


  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初期,为了解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在线上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支付宝应运而生。十几年来,蚂蚁集团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更是领先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称,公司一直致力于以科技和创新推动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


  数据显示,蚂蚁集团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比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占营收比重超过六成。事实上,蚂蚁在数字金融科技方面采取的是开放平台策略,通过为金融机构输出技术服务获得收入,如蚂蚁链等创新业务这两大类,均属于科技服务收入,合计来看,上半年蚂蚁集团来自科技服务的收入超过64%。


  在二轮回复问询中,蚂蚁集团披露在数字金融科技平台领域中与金融机构广泛开展合作的情况:截至6月30日,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350家,包括约100家银行、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及约90家保险机构。创新业务方面,以蚂蚁链为例,蚂蚁链平台已在超过50个区块链商业化应用和用户场景开创了先河,包括供应链金融、跨境汇款、慈善捐赠和商品溯源等。


  实控人是马云


  蚂蚁集团的实控人是谁?和阿里巴巴一致吗?上交所的问询函首先就问出了这个问题。根据蚂蚁集团的回复,蚂蚁集团的实控人是马云,与阿里巴巴不一致。


  具体而言,马云实际支配杭州云铂股东会与行使蚂蚁集团股东权利相关事项的表决结果,并通过杭州云铂控制的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间接控制蚂蚁集团50.5177%股份,为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注意到,在此前,马云曾持有杭州云铂100%股权。而今年8月,马云向井贤栋、胡晓明及蒋芳分别转让杭州云铂22%的股权。马云、井贤栋、胡明晓及蒋芳签署的《杭州云铂章程》及《一致行动协议》中明确表示,股东会是杭州云铂的最高权利机构。而阿里巴巴集团由阿里巴巴合伙来提名和委任董事候选人,阿里巴巴合伙的合伙人是一人一票,马云并不控制阿里巴巴集团。所以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不是同一实控人。


  阿里巴巴集团间接全资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持有蚂蚁集团32.6470%股份,但不是蚂蚁集团控股股东,阿里巴巴集团也不控制蚂蚁。蚂蚁集团称,截至目前蚂蚁集团独立于阿里巴巴。“相互未提供任何形式的贷款,也并无担保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不存在实质性竞争。”


  估值2250亿美元


  据蚂蚁集团更新的科创板上市招股书:本次A股发行、H股首次公开发行中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A股和H股发行后总股本的10%。本次A股发行和H股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万股。根据相关报道,蚂蚁集团上市的目标估值为2250亿美元(约合1.56万亿元人民币/1.74万亿港元)。如果估值成真,上市后的蚂蚁集团将力压工农中建、平安人寿、京东美团,成为排在阿里、腾讯、茅台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上市公司。


  从业绩上看,根据招股书披露,在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蚂蚁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2017年度至2019年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81%;分别实现净利润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和219.23亿元。


  那么,估值2250亿美元是不是合理?


  “蚂蚁集团到底值多少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他的一个认可的程度。现在,估值2250亿美金,除了惯用的估值手法的各种指标之外,也包含着这些投资者对他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肯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因素。”业内人士称,不过,不论是case数量、覆盖行业、标的体量,蚂蚁金服的生态版图都已仅次于阿里和腾讯。如果考虑蚂蚁金服持有被投公司的股权价值,那么蚂蚁金服的估值水平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换句话说,2250亿美元,有可能是蚂蚁金服估值的起点。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