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旧栏目

舍得酒业首季业绩下滑有多因 主动控量保价或解决市场乱价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01





1593560529(1).png

    

6月29日,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舍得酒业)在四川射洪召开年度股东大会。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发现,舍得酒业不但解释了一季度业绩下滑的缘由,还传递出信心,并乐观看待下半年经营状况。


首季下滑有多重原因

   

据观察,2020年一季度,舍得酒业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同比下降42.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68.86万元,同比下降73.46%。从公司披露的第一季度经营数据来看,1-3月公司中高档酒实现收入3.09亿元,同比下降46.5%。


对于股东提出的公司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较大的问题,舍得酒业总裁助理张伟表示:“今年一季度,包括舍得酒业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受到疫情的影响。


一方面,为了抗击疫情并践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我们捐赠了10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新型厂商关系,公司在一季度主动控量保价,这对于公司未来的长期业绩具有利好作用,有利于公司长远利益的发展。”


而在去年,舍得酒业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了双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舍得酒业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5亿元、5.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9%和48.61%。由此可见,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冲击了社会经济和消费市场多个领域,白酒企业们受到的疫情影响及对未来后市的展望颇受市场关注,舍得酒业一季度业绩也受到疫情冲击。


有15亿资金缘何还存融资压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针对会上有股东提出为何公司货币资金有15亿元,但是短期负债较多,而且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还有7.5亿拟用于补充流动性的问题,舍得酒业财务相关负责人表示,舍得酒业作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融资压力,为了维持经营周转需要,同时考虑到融资成本等因素,公司做了比较宽裕的资金安排,准备了两个季度所需的运营流动资金;公司从去年开始实施老酒战略,打造老酒品类第一品牌,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老酒储备。


另外,受疫情影响,今年国际国内流通受限,公司还储备了一些酿酒的粮食。这些都需要充沛的资金,目前公司的短期负债基本都是一年期以内的,公司货币资金安排基本是合理的。


在品牌战略和资源投入方面,舍得酒业营销负责人表示,舍得酒业实行舍得、沱牌双品牌战略,这两个品牌价值去年已超过800亿元。两个品牌同等重要,舍得定位次高端龙头品牌和老酒品类第一品牌,主要产品是智慧舍得和品味舍得;沱牌重要性也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来看,沱牌特级T68发展态势特别好,高性价比,有望成为超级大的单品,公司也倾注了很多资源。


另外,对于舍得酒业非公开发行的进展,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6月17日刚刚披露非公开发行获证监会核准批复,本次定增,大股东沱牌集团承诺认购不低于30%。公司正积极推进相关发行后续工作,将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有信心完成2020年经营目标


经营层面上,对于股东提出的公司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较大,是否有信心完成全年经营目标的问题,张伟表示:“目前,公司的业务已经开始在恢复。今年公司还将适当缩短夏季常规停产周期,以积极推动公司业务的恢复与发展。我们目前还是很有信心。第一,伴随疫情的逐步平稳,接下来对市场较为看好。第二,随着我们新型厂商关系的建立,市场乱象逐步解决,我们对下半年经营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A股上市白酒公司当中超过一半出现净利润负增长。舍得酒业曾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聚饮市场、宴席市场处于半停滞状态,对2至4月份的白酒消费形成了普遍性的冲击。公司将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加快线上销售、加快新区域布局、增加新产品、加强宴席促销等方式,对冲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股东大会上再度表示了对于品牌工作和重点战略单品的重视。“公司实施‘舍得’、‘沱牌’双品牌运作战略。‘舍得’品牌主要以智慧舍得、品味舍得等产品为代表,另一方面,沱牌特级T68产品的发展态势也特别好。在公司看来,两个品牌都同等重要,在重视‘舍得’的情况下也要进一步提升‘沱牌’的重要性,老品牌是不可偏废的,目前来看,沱牌特级T68有望成为‘超级大单品’,它对消费者来讲是高性价比的产品,对公司来讲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单品,我们将为此倾注资源。”舍得酒业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朱应才向媒体表示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