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行业:建议关注景气持续旺盛的机床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16





  1、推荐组合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杭可科技】【柏楚电子】【杰瑞股份】


  【晶盛机电】【先惠技术】【恒立液压】【浙江鼎力】【华测检测】


  2、投资要点


  【工程机械】挖机销量同比+205%大超预期,旺盛需求支撑供应商提价


  2021年2月挖机销量28,305台,同比+205.0%,大超CME此前预期(同比+137%)。其中国内销量24,562台,同比+255.5%;出口3,743台,同比+57.9%。自20Q4以来,出口普遍维持50%以上增速,海外市场持续复苏。受行业旺盛需求、经销商改善盈利等因素推动,各挖机代理商纷纷宣布涨价,其中合肥湘元(三一挖机安徽、河南地区代理)微挖/小挖、中挖和大挖老款机型分别上调0.5/1/2万元,新款机型分别上调1/2/3万元。


  中挖继续引领行业增长,龙头品牌集中趋势延续。国内市场分吨位来看:2月小挖(0-18.5t)销量14,531台,同比+221.6%;中挖(18.5-28.5t)销量7,422台,同比+396.8%;大挖(>28.5t)销量2,609台,同比+191.2%。2月国内小挖/中挖/大挖销量占比分别59.2%/30.2%/10.6%,同比-6.2/+8.6/-2.4pct。据基建通大数据(cnsuido01)统计,截至3月初,全国已有28省市发布2021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投资总额达3.2万亿,中挖作为基建主力机种大有可为。1月国产龙头挖机销量同比翻倍以上增长,单月市占率超30%,在2020全年市占率28%基础上继续提升,预计增速持续高于行业。


  3月旺季挖机销量或创新高,行业高景气度持续。进入3月开启挖机春季销售旺季,20年3月国内挖机销量达4.9万台峰值,我们预计21年3月销量或突破6万台(同比+20%以上),刷新历史新高,主要原因如下:①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商排产饱满,


  3月同比+45%(环比+24%),Q1同比+76%(环比+21%);②下游设备利用率高,21年1-2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分别同比+87%/47%,高于20年同期水平。


  建议积极配置低波动周期中的强α。我们预计2021年挖机行业销量增长5-15%,未来几年工程机械行业波动估计维持正负5-10%,波动率将比上一轮要小很多,2024年后有望进入下一轮大的更新周期。对标海外龙头,国内龙头三一、中联等PE较低,而受益于国内市场景气拉长、集中度提升及全球化推进,国内龙头业绩具备较高成长性,看好后续国产品牌戴维斯双击的机会。


  【机床行业】制造业复苏背景下产业链需求旺盛,建议关注国产机床和刀具龙头制造业投资正在强劲复苏,机床行业进入十年更新大周期。从前瞻性指标来看,20Q3数控系统行业收入28亿元(YOY+53%),20Q4收入42亿元(YOY+102%),其销售一般领先数控机床3-4个月左右,预示着2021年机床需求旺盛。此外,当前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订单均已排产至6-7月份,进一步印证了机床的强景气度。中长期来看,中国机床行业进入十年更新大周期。过去十年国内机床需求从400亿美元下降至220亿美元,按照8-10年更新周期,十年周期拐点已至,我们预计2021-2025年国产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市场规模CAGR=23%,年均更新需求达千亿元。当前机床格局剧变,国企退场、民营企业崛起在即。创世纪、海天精工等国产厂商已跻身市场前列,有望在这一轮周期中脱颖而出;同时产能利用率提升+顺势扩张,规模效应下龙头业绩弹性高。


  建议关注优质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龙头【创世纪】【海天精工】【国盛智科】。机床刀具供不应求迎来涨价潮,建议关注正在加速放量的国产刀具龙头。短期来看,供需缺口较大,各大品牌纷纷涨价。①需求端:制造业复苏势头强劲+行业低库存+刀具更换频率以小时计算,需求确定性较强。②供给端:疫情影响海外产能,供给紧张。长期来看,刀具增长延续性较强。我国机床数控化率持续提升、刀具市场消费升级,我们预测国内刀具行业5年内市场规模有望超600亿元。疫情催化,国产刀具企业有望迎来业绩兑现期。①空间:国内数控刀具市场规模仅400亿元,对标全球龙头山特维克300多亿营收,国内企业成长空间充足;②机遇:近年来国产品牌性价比逐渐赶超日本厂商+疫情制约海外产能,刀具国产渗透将进一步加速。华锐精密、欧科亿等品牌已在部分领域接近欧美、日韩刀具的性能,IPO融资扩产也将进入扩张周期,建议关注业绩有望加速放量的细分领域刀具龙头【华锐精密】【欧科亿】【恒锋工具】。


  转自:东吴证券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