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增长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1-29





  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国家相关政策对乡村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国内乡村旅游市场持续扩张,尤其是疫情影响之下的城郊乡村游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从面临的挑战方面看,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利益失衡、文化异化、主客矛盾、建设同质化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国内学者从共生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等视角探索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此,笔者从精明增长理论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精明增长理论来源于西方,该理论前期主要应用于城市发展当中,但近些年随着乡村研究与实践的快速推进,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将精明增长理论扩展运用到了乡村研究中。国内学者孙伟等较为全面地对国外乡村精明增长的起源与实践做了详细的梳理,并总结归纳了乡村精明增长的框架,主要包含3个部分:一是支持乡村景观建设;二是恢复现有乡村地区繁荣,提升乡村发展活力;三是创造有魅力的社区,关注居民的参与。笔者认为,精明增长理论同样适用于国内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原因在于乡村精明增长所关注的要素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如乡村景观打造、乡村繁荣发展、居民参与等。另外,乡村精明增长关注乡村发展中的经济、环境、社会等诸多综合要素,其发展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落脚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与当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契合。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将该理论运用到乡村旅游地这一特殊场域中,分析乡村旅游地精明增长的几点具体实践做法。


  第一,打造乡村旅游地景观。不管是旅游规划机构还是乡建学者,在对乡村旅游地发展出谋划策时必然离不开乡村旅游地景观的设计与打造,但是实践中往往出现旅游规划或项目策划与地方实际不符的情况,尤其在景观设计上,会出现与乡村原有景观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关注乡村原有的景观面貌,尽量不要去破坏村庄原有的布局和内容,对村内特色建筑景观,可以进行内部设施的相关改造,做到舒适宜居且能够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不能以外来人的意志和想法去随意改变乡村的风貌和景观,各地的乡村景观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附着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地方智慧,要保留更要保护,要利用更要传承。


  第二,繁荣发展乡村旅游地。这涉及如何实现、谁来实现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问题。外来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一些原本闭塞落后的村子带来了生机与更多生计选择,居民也从旅游发展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乡村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但是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被打破、生活成本上涨等问题也需要关注。乡村旅游地不能忘记本业,要着重考虑将乡村农文旅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农业的重要作用,即便在旅游业因外部原因而停摆的情况下,农民仍然可以转向农业生产,可以通过替代产业来推进乡村旅游地的繁荣与发展。另外,谁来推动乡村的繁荣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乡村旅游地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入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要搭建良好的平台使用人才,要能够把一些年轻人吸引回乡干事业,为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这不仅是乡村旅游地当下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乡村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三,创造有魅力的乡村旅游社区。乡村的精明增长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绿色发展模式,并关注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因此,乡村旅游地在创造有魅力的社区方面要注重环境保护和人的作用发挥这两个核心要素。尤其是在环境方面,要充分保护乡村旅游地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各类旅游活动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打造的旅游产品也要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创造有魅力的乡村旅游社区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他们是乡村旅游地的主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赋予当地居民充分的决策和参与权,一些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尤其是外来资本进入的乡村旅游地,要确保当地居民的收益,和谐的关系才会助推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在资本下乡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有魅力的乡村旅游社区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和经营,实现各自诉求的平衡是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重点问题。


  总体来看,乡村旅游地精明增长不能忽视乡村发展的根系产业,它们是防控旅游脆弱性风险的有效屏障,也不能忽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这两个核心要素,换句话说,乡村旅游地的精明增长应该是一种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关注乡村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社区和谐共生,其目标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尝试探索乡村旅游地的精明增长可为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张行发 徐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