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LED首次坐上中小尺寸“头把交椅”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4-22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Omdia发布数据,AMOLED在2021年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市场表现十分亮眼,不仅营收占比过半,达到368.7亿美元,而且首次超过了TFT LCD,占据中小尺寸面板市场“头把交椅”。2010年,三星推出首款搭载AMOLED屏幕的Galaxy S手机,历时11年,AMOLED成为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的最大品类。


  持续增长的中小尺寸市场将出现波动


  近20年来,中小尺寸面板市场不断扩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Omida数据显示,2001年中小尺寸面板总营收约为49.4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21年已经增长至629.8亿美元,增长超过11倍。2021年,受5G手机普及、移动办公等因素影响,中小尺寸面板市场营收同比2020年增长14%。


  各大显示企业公布的生产数据也可以侧面佐证2021年AMOLED的强劲表现。2021年京东方柔性AMOLED产品出货量近6000万片;天马2021年AMOLED出货量约2500万片;维信诺披露的数据显示,昆山第5.5代AMOLED面板生产线出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约56%,固安第6代AMOLED面板生产线出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40%。


  不过行业专家预测,尽管全球中小尺寸面板营收长期增长态势不变,但今年将出现回调波动。“根据长期预测,中小尺寸营收在2022年会下降,从2023年到2025年会保持缓慢的增长态势。”Omdia中小尺寸显示分析师郭子骄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观察到,近20年时间,中小尺寸面板市场保持总体增长,同时也分别在2006年、2009年、2014年和2018年出现短暂的下降波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面板市场有一定的周期性,价格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上涨和下跌,但中小尺寸面板市场后续仍将保持确定的增长趋势。


  作为主要应用,移动电话屏幕的更新换代显著推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营收增长。例如1G和2G移动电话带动了黑白无源矩阵液晶显示面板(PMLCD)市场增长,3G手机带动彩色TFT LCD面板增长,4G和5G智能手机带动了附加值更高的TFT LCD和AMOLED面板市场扩容。如今6G手机时代还未开启,郭子骄认为,如果未出现新兴应用强力拉动,中小尺寸显示营收很难出现像2021年高达14%的增幅。


  在董敏看来,未来中小尺寸面板市场具有两大增长引擎。一是显示技术不断升级,受上游面板厂和终端品牌商的拉动,折叠屏、AMOLED、LTPS LCD等高附加值的面板产品份额将持续扩大。二是中小尺寸面板在XR、可穿戴、车载、数字标牌等新兴领域的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AMOLED占比或将进一步扩大


  2021年,AMOLED替代TFT LCD面板,首次成为中小尺寸占比第一的品类。行业专家预计,未来几年AMOLED领跑优势将逐渐扩大,仍将稳坐中小尺寸“头把交椅”。


  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光电子研究室主任耿怡指出,AMOLED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屏下集成、LTPO、无偏光、印刷显示等技术的发展,AMOLED还有望在VR/AR、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性能和成本上,AMOLED更符合中小尺寸消费电子的需求。郭子娇认为,OLED轻薄以及功耗低的特性在小尺寸产品上更能发挥优势,此外中小尺寸产品的面板成本在整机成本中所占比例比较低,比较容易消化AMOLED的高溢价。


  行业专家判断,折叠屏手机将成为中小尺寸AMOLED的重要增长契机。今年以来,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等主流厂商几乎都推出了折叠屏手机产品,折叠屏手机有望进入普及周期。


  对此,董敏表示,尽管手机市场换机节奏逐渐慢了下来,但值得关注的是,折叠手机得到了品牌端的共同认可,品牌的集体参与和价格的不断亲民化,将会给AMOLED市场带来一定的活力。


  行业专家判断,AMOLED营收未来将继续领先LCD。不过专家也指出,AMOLED取代LCD是以牺牲AMOLED的平均单价来往前推进的,因此无法给营收带来大幅的增长。记者观察到,OPPO 2021年年底发布的Find N折叠屏手机,7699元的起售价打破了横向折叠屏手机的最低售价。


  随着苹果笔记本电脑将采用OLED屏幕的消息不胫而走,三星显示、LGD以及京东方等厂商纷纷布局中尺寸AMOLED面板。行业专家认为,笔记本等IT用中尺寸面板或将成为拉动AMOLED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对此,郭子娇表示,中尺寸AMOLED在起步阶段必然会有比较大幅的增长,但这部分并不计算在中小尺寸面板的范围之内。(记者 王伟)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