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国工程基建升温 西部基建投资增速明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4-21





  4月19日,反映全国基建开工情况的“央视财经挖掘机指数报告”一季度数据出炉。


  虽然3月份受疫情影响,但前两月开工数据节节攀升,一季度总体开工数据较为均衡。汽车起重机、正面吊、挖掘机、搅拌站、搅拌车、泵车、履带式起重机设备整体开工率遥遥领先其他设备,说明多地工程处于前期阶段。


  其中,汽车起重机一季度开工率已经连续三年实现增长,2020年一季度、2021年一季度、2022年一季度平均开工率分别是51.23%、72.39%、73.94%。


  工程机械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总的来说,目前基建开工数据与“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相匹配。


  多地项目进场施工


  报告显示,3月开工数据环比1~2月增长显著。全国泵车、车载泵、堆高机、混凝土搅拌站、搅拌车、汽车起重机、拖泵、挖掘机、压路机平均工作量均在3月创下2022年以来最佳数据。


  从地方来看,3月,四川、江西、陕西、甘肃等省份工程机械平均工作量创下近一年最佳数据。四川表现最为突出,挖掘机、堆高机、搅拌车“最勤劳”;堆高机同样表现出色的省份还有江西;陕西、甘肃分别有履带式起重机、正面吊。


  其中,路面设备“3月最火”,增幅显著,集中于长江经济带、东北、西北地区:压路机作业量实现同比正增长的省市有7个,分别是湖南87.8%、江西78.4%、浙江58.8%、宁夏52.7%、海南22.7%、安徽8.2%、湖北7.3%。


  吊装设备中,汽车起重机6地同比增长:宁夏36.40%、内蒙古28.70%、西藏26.60%,青海13.5%,新疆8.7%,海南6.5%。


  上述人士表示:“既然许多基建项目已经进场拉开架势,如果疫情在4月得到有效控制,预计将在5月份开始进入施工高潮。”


  西部基建投资增速明显


  报告显示,2022年西北固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等地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聚焦水利、交通、电力、信息化等重点领域。“东数西算”带动新旧基建叠加,激发强劲动能。


  其中,宁夏领衔西部,一季度4项同比增长领先全国:摊铺机39%,全国第二;压路机66.3%,第一;汽车起重机21.5%,第三;搅拌站39.3%,第一。


  明细看宁夏基建施工路径。一季度,宁夏加快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川藏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扎实推进,海平高速、乌玛高速加紧施工;“西电东送”,宁夏银川贺兰山—典农220千伏线路工程首基基础顺利浇筑完成,电网基建全面开工;“东数西算”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宁夏枢纽建设方案》出炉。


  同时,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基建多点开花。本季度内,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阿克苏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和田至若羌铁路建设项目、伊宁至阿克苏铁路建设项目等一大波重大项目落地开复工。2月底,新疆乌尉公路天山胜利隧道进尺突破5000米大关。


  青海第一批集中开复工118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5800亿元;西宁曹家堡机场T3航站楼项目,川藏铁路配套公路、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试验先导段建设开工;内蒙古配套“东数西算”工程的北方算力中心、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发力。


  长江中游城市迎机遇


  今年,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一季度,江西计划开工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2051个,总投资约1.2万亿元。反映在开工率上,江西拖泵同比增长48.3%,全国之冠。江西摊铺机、拖泵、挖掘机、压路机平均工作量亦是三年来同期最佳。


  今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交通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建设实施合作协议(2022-2025)》。


  1月起,江浙沪皖超2万亿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


  其中,2022年亚运会是杭州的“重头戏”,地铁、基建项目、工程建设加赶工期。3月底,亚运会、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杭州19个地铁重建项目基本建成。


  另外,2022年,海南全力推进十四大交通工程建设,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300亿元。元宵节后,G15沈海高速公路海口段项目已开工,力争年内建成通车;3月,海南自由贸易港2022年度第二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本年度建设充电桩任务2万个,实现全省各市县乡镇充电桩建设100%全覆盖。


  此外,一季度,海南搅拌车开工率同比增长7%。搅拌车、汽车起重机、压路机平均工作量均是三年来同期最佳数据。


  转自:证券时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