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上跑两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25





  “十三五”荣耀收官,“十四五”开局落子、为2035谋定而后动……今年的全国两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至此,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召开的全国两会完成了各项议程,圆满结束。对于“跑会记者”来说,今年两会,大部分采访在线上进行,“云上会”成为特色和亮点,本端记者以视频、电话等远程方式采访,传递代表委员心声,反映群众关注热点——


  从云端,看见文化在美好年华枝繁叶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云”几乎在所有领域实现了“绽放”。而各行各业在有了近一年的“云”实践后,其成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更被运用与呈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说,如此“云端若比邻”的体验,令所有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感触极深。犹记得,今年两会的“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上,代表、委员身在人民大会堂深情讲述,记者却在梅地亚中心架起的“长枪短炮”间机智发问。两块大屏隔着数十公里,两个空间却“无缝衔接”。


  技术在革新,理念更在进步。与同行交流,大家都普遍认为:反映人民的声音,最终要被人民所听见。如今,通过“云”,好建议、好提案,在代表、委员,记者,受众3个环节中高效传送;代表、委员的声音越来越掷地有声,其建议、提案传播量越来越高,受众面也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从另一层面也体现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云”有万般好,相比身临其境,还是缺少些“真情实感”。静默中回忆这几年的“跑会”经历,脑海中浮现几幅片段:


  2018年3月,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委员的驻地昆泰酒店内,只见一层大堂,记者身影往来穿梭,一间会议室内,委员田沁鑫、张凯丽、郑晓龙等正聚精会神地讨论着文艺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而就在隔壁的另一间,委员王春法、马萧林、贺云翱等正在交流文物如何在博物馆中“活”起来;会议室门外的过道上,委员成龙被围在几家媒体中分享他的扶贫经历……


  时间再往前,2016年3月,青涩的我正一边“跑会”,一边反复思考着“文化力量究竟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时,在那年两会的最后却意外获得“标准答案”——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


  5年过去了,随着国力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大业的胜利,社会文明又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再回望5年中的一幕幕,恍然大悟:文化之力的确润物无声,它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5年过去,万象更新:《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典籍里的中国》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被年青一代追捧;人们越来越礼敬英模人物,国家勋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事迹与精神被全国人民推崇、学习与发扬;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成新晋网红打卡地,非遗传统工艺使村民从靠外力“给予”变为靠内力“自给”,并开始走向富裕之路;举国同心、命运与共,携手抵御重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淬炼出伟大的“抗疫精神”……我们的文化正在属于它的最好年华日渐枝繁叶茂,迈向文化强国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实有力。


  细细想来,这些变化的起点也许就源于一份建议、一项提案。一份份来自于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使“文化强国”梦的“大目标”被真正地落小、落实、落细。


  作为潜在驱动力与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虽不是百业之首,却能为国家的各项事业造桥铺路。正如一位代表所言,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文化之力渗透得越深,也许这些坎便越好迈过。毕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云上会”:真正实现全员上会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全国两会的采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两会新闻采访工作仍需要通过视频等方式开展。相比2020年首次采用“云上会”的形式,今年的两会采访,我最大的感受是准备时间更充分、参与人数更多、采访内容更有深度。


  之前,线下采访时,代表、委员由于会议议程时间紧张,和他们约上一面都很难,经常是去一个会场好几次,才能采访到一位代表或委员。虽然渴望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但其实对于一个记者的精力来说,在短暂的两会期间,即使安排得满满当当,采访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而现在“云上会”,给采访带来了更大的空间。通过便利的线上平台,可以同时约采多位代表、委员,合理安排好电话、视频采访,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


  作为纸媒,通过“云上会”两会采访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报道针对性更强,内容专业性更强。两会开始前,我就提前准备,充分了解我要联系的代表委员的背景信息,对他们所处界别、专业领域、提案建议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报社各个部门负责人以及上会人员在报社领导的带领下,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力争找准社会热点和媒体定位的结合点,在策划的选题方向上,既做到重点议题的深度解读,又能做到跟紧热点话题。根据媒体定位和新闻策划,我提前列好了针对每个选题每位对象的问题清单,做到有来有往的交流。提前介入,不论是代表委员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回应,还是记者对重点问题的探究,都能进展得更有深度和宽度。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报社全员参与两会报道的氛围,每一位记者都在为两会忙碌着,因为“云上会”的便利,每位记者都成了“上会记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会报道的选题范围更广了,采访的代表委员人数更多了,宣传的声音传播得更远了。这改变了以往多年只是上会记者开展采访的惯例,真真正正让两会报道成为全报社记者的一项重点工作,锻炼了大家的工作能力、提升了报社人员的凝聚力、扩大了新闻宣传的影响力。


  上“云”只是起点 还要争取同频


  今年3月,全国两会如期而至,顺利举行。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今年两会的新闻采访工作仍主要通过远程方式进行,“云采访”成为两会报道的新常态,也正成为新闻实践的新常态。隔屏对谈跨屏采访,如何仍能做到同频共振、做出深度、挖出亮点?


  作为首次“跑两会”、负责采访全国人大代表的记者,赶上“云上会”的新局面,确实有担忧。担忧是因为“云采访”之下与代表们的互动必然有大量不确定性。在云上“等”和“约”的情况下,及时完成新闻报道,这是考验。


  报社在今年两会召开前近一个月就制定了总体报道方案。


  会前我也了解和研究采访对象,根据今年两会的重点进行话题设置,能够迅速储备采访素材。在与代表们逐一沟通时,又可结合他们的建议,梳理相关领域内容要点,以便更好地完成主题性报道。诸如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疫后文旅产业恢复性发展、上云用数赋智以及文旅融合等话题,能在更长时段内观察,分析不同采访对象对同一话题的认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深度缺失的问题。


  进入会期,面对大量新动态,“会上”与“会下”联动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今年,许多新闻点是在前后方协作配合下发现的,许多报道是专业积累与话题预判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许多思路是在与代表的有效沟通中完善的。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又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今年两会的历史意义自不待言,但落到一个个具体问题上,如何在把握宏观思路的前提下,务实探讨,没有系统性的专业支持显然是不现实的。


  由此看来,上会记者是一个窗口,也是一条通道,输入知识和既往的经验,输出内容和代表性观点。“云采访”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思维,一个重塑内容输出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关系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能不能在“云”上与代表形成一个对话空间,同频共振,共同传递两会重要信息。我想,这不仅是对脑力和笔力的考验,更是对沟通力和策划力的考验。


  “云采访”形式下,报道两会,比拼的也许不仅是速度,更是角度,是专业度。尤其在移动互联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独特视角或许更值得探求。“云采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仍在同一个时空,上“云”只是起点,还要争取同频、寻求互动、深度链接,从“云”上到“云”下,才能触发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我们都拥抱了移动互联网


  3月10日17时55分,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微信告诉我“马上就要登机了”……我才意识到,紧张的两会采访到了尾声。


  这次采访主要是电话或语音连线采访,成稿过程中反复修改,并通过微信和代表、委员核实相关内容,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云采访”。像代表、委员所言,这个时代我们都要“拥抱互联网”。的确,它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便利、灵活和高效,我可以随时联系受访对象,他们则可以在方便的时间回复,这样的工作方式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空间和余地,让彼此从容。


  全国人大代表杨俊说到“共情和感恩”,我尽量去体会在武汉封城的76天里,她的讲述和她起起伏伏的心情;听全国人大代表张辉讲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做的点点滴滴——登记、值班、送菜……体会他的快乐和付出,充分理解“共产党员不是光嘴上说说”这句话。两位代表的经历不就是湖北2020年战疫期间的一个缩影吗?透过他们,我看到了更多人的坚持、勇敢、责任和爱……


  与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接触并非第一次,微信语音采访的时候,手语翻译与我讲话,邰丽华会一边做手语一边发音,其实她的发音我基本都能听清楚,也会被她每一个发音所感动,这样温婉、清雅的女子多年来一直为残疾人群体发声,我在她柔弱的肩上看到了担当。对贺云翱的采访时间最长,采访了两次,每次都是两个小时,第二次是晚上9点多开始采访,一直聊到了将近12点,他说话不急不躁,语言像水一样静静地流淌出来,平和、从容,有着学者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有着对于社会的包容和坦然,对社会和生活的热忱仿佛取之不竭……


  两会的采访结束了,代表、委员身上散发的光辉还感动着我,留在我心里。


  向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星辰大海持续进发


  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


  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代表、委员鞠躬尽瘁、躬身履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伟大时代和光辉的未来积极建言、踊跃献策、高歌鼓劲。


  文旅中国客户端全程参与了报道,全体记者、编辑用专业的水准和敬业的精神,见证了举世瞩目的盛会,见证了代表、委员履职路上的点点滴滴,他们用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为新时代新征程留下最为宝贵的资料,将关注文化和旅游领域话题的代表委员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报道没有了现场和场外的区别,机会均等。参与的记者们千方百计寻找和代表、委员“云接触”的机会,与代表、委员或视频“云采访”,或邮件“笔谈”,或在微信上“聊天”……除了采访形式创新,报道刊发创新也同步跟进,适合文字报道的稿件,多部门配合,文、图同步,多平台同时发布,音频、视频稿件快剪、快审、快发。


  本次报道中,文旅中国客户端的技术团队、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均经受住了检验。同时,采编队伍平时铸炼下的媒体融合八班武艺在报道中派上了用场,大展了拳脚,业务技能完成蜕变更新与淬火成钢。


  为党为民发声的感同身受让参与报道工作成了自觉,我们的记者、编辑均尽最大努力让更多人聆听来自两会的声音。我们在全国政协会议闭幕后,视频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常委胡定旭,获得了香港疫情防控已向好的一手资料,了解到了香港旅游行业的现状;我们通过文旅中国客户端的品牌栏目《文旅会客厅》对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进行了视频采访。


  报道已经告一段落,每个人收获颇丰,最大收获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征途上,我们更加坚定了迈开步子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发的决心。


  将两会之风“云传递”给每一位新闻人


  2021年全国两会用上了2020年两会经验,缩短了会期、精简了文件、线下线上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有关做法,会议风清气正、务实高效。


  作为坚守在后方的编辑团队,我们也传递着这一优良作风,与前方“云上会”记者保持密切沟通、出谋划策,并以务实、求实、扎实的工作态度,保证两会报道万无一失、及时高效,体现此次“云上会”的生动与效率。


  本着务实的态度,编辑团队在做好两会全面报道的同时,重点选取文化和旅游相关内容突出本报主线和特色。如在“代表委员给俺捎句话”、代表委员通道等栏目内容的编辑上,着力精简内容,突出新时代文旅特点。在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专访稿件的处理过程中,提炼要点,制成长图,系统简洁地展现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理念,更便于新媒体读者“云上”阅读。


  两会期间,编辑团队仔细核实稿件内容,以求实和较真的态度,与前方记者商讨修改方案,在“云上会”快捷迅速报道的同时,脚踏实地做后盾。当“云采访”“云访谈”等云端对话成为报道新常态,编辑团队内部老带新也开启“云帮扶”,如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在微信群内24小时都能得到经验丰富的解答与指导。


  两会前,编辑团队提前两周即做好工作安排,并提前和各路记者沟通方案,扎扎实实做好会前准备,避免两会期间高效率的信息传输出现阻塞。作为信息的终端,我们是最后一个节点,同时也最容易出现对前方信息的误判,因此与“云上会”记者保持沟通、了解意图也成为我们的日常。


  务实简朴的风气、民主开放的氛围、高质量的议案、提案……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凝心聚力的大会,展现了优良会风。“云上会”将这样的作风“云传递”给每一位新闻人,转变为求真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的干劲。


  云端两会的“一变三不变”


  因为疫情防控,今年全国两会能到现场采访的记者比往年减少。但通过观看直播、线上采访,两会带给人的浓浓务实风气,依然让人振奋。尤其是记者所关注的文化和旅游相关行业代表委员,大家结合日常工作感受和实地调研,充分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出了很多中肯且反映基层心声的建议等,让人不禁对文旅融合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总体想来,今年云端采访全国两会,有“一变”“三不变”两个感受。


  所谓“一变”,指的是因疫情防控需要,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意见,从现场面对面改成了云端连线。但大家采访的热情依然高涨,履职尽责的热情依然高涨。一些代表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发出“原来线上连线这么方便”的感慨。


  “三不变”,首先是代表委员关注现实问题的角度未变。每年全国两会,大家最希望听到和看到的,是代表委员作为各自行业的代表人物,如何看待领域内的典型问题。文旅融合已进行几年时间,从智慧文旅到文物保护,从公共服务转型到非遗走市场,一个个尖锐问题并没有被回避,体现了全国两会的务实作风。


  其次是文化和旅游如何高质量融合依然受关注。前几年全国两会,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到文旅融合发展问题,今年依然如此。有所不同的是,经过三四年时间磨合,代表委员开始用“大文化”“大旅游”理念考虑问题,而非仅仅“就事说事”“管中窥豹”。第三个“不变”,是全国两会所引发的热烈反响未变。全国两会开幕后,记者注意到山东文旅系统的干部职工,每天都关注两会实时信息。政府工作报告讲了什么、代表委员说了什么、分组讨论有哪些亮点,身边的文旅系统干部通过报纸、网络等认真学习研究,并成为大家见面聊天的热门话题。


  “云上会”一方面凸显了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高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应发挥更大作用,让游客到景区游览如记者“云上会”一样方便。如今,山东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智慧文旅建设,搭建平台、设计制度、聘请人才……智慧文旅的根本目标,就是带给游客以方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冠肺炎疫情阴霾完全散去时,真正火热起来的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有更多“黑科技”,让人们玩个痛快、笑个尽兴。


  云端连锁,让更多真知灼见即刻体现价值


  “没想到今年的提案被多家媒体推介,明年更要积极建言献策……”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梅在微信朋友圈中这样表述。令我欣喜的是,李梅有关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提案得到包括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在内的多家媒体的报道,不少报道更不吝篇幅,对李梅提及的对策和措施条条引述,因为它们的确是可以帮助各地消除文旅开发同质化、并提供文旅深度融合新思路的真知灼见。


  作为一名参与两会报道10年有余的记者,我发自内心地为近一两年媒体深入地关注报道提案、议案本身这一现象感到高兴。在情感对比之中,也不禁想起了2014年3月5日的《中国文化报》刊载的一篇评论。它在开头写道:“两会上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除了一少部分通过媒体报道等方式为老百姓所了解外,大部分不为公众所知。可否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公布这些议案、提案?”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多数代表、委员付出心血的议案、提案的知晓率过低,代表、委员建立在自身专业背景及扎实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成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怎么看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成了众多媒体采访文艺界委员的标配问题,并被“出彩”报道。我同时记得,在那一年的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中,时年72岁的政协委员冯骥才鼓励各位委员要勇于提出真知灼见的思辨,提案应更加注重建言的实质内容。


  今年,无论是我采访的几位代表、委员,还是众多媒体所报道的两会话题,议案、提案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报道的重点,因为这些文字有思想、有见地、有具体措施、有行动步骤,本就具备广受大众欢迎和追捧的“资本”与潜力,只要一家媒体“发现”了,各媒体很快就能在线上开启“联动”报道,形成“云端”的连锁反应,好建议、好提案就在这样的“推波助澜”中一浪高过一浪地广泛传播开来。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知互动交流的价值,也将在今年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为更多真知灼见在“云端”的“绽放”做好最佳呈现。(薛帅、程佳、王彬、李荣坤、王庆滨、程晓刚、苏锐、秦毅 )


2021年3月12日《中国文化报》第3-8版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其中第8版刊发《我在“云”上跑两会》

20210325104621167.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