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雕塑的美学品格与实现路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6-23





  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写意雕塑是传统雕塑当代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自2002年8月雕塑家吴为山在福建惠安“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正式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以来,写意雕塑现已成为与写实雕塑、抽象雕塑并列的三大雕塑形态之一,不仅成为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课题,也成为雕塑创作的主张和实践。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全国雕塑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便进一步围绕写意雕塑的文化特色、写意雕塑的理论建构、写意雕塑与国际传播等选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20210623180156277.jpg

  ▲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雕塑) 2012年 吴为山


  文化自信最形象的表征


  写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用传统书画理论中的意象结构观照传统雕塑,可以发现其在美学特征方面有着“尚意”“重象”两条支线。但是,传统雕塑自宋元起始终未能走向“写意”这一文人美学路径。传统雕塑虽无写意理论,但传统文化艺术为现代写意雕塑理论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背景。


  吴为山曾在《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一文中,从艺术形式本体的角度,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大风格:原始朴拙的意象风、三星堆诡魅的抽象风、秦俑装饰性的写实风、汉代雄浑的写意风、佛教理想的造型风、宋代俗情的写真风、帝陵程式的夸张风和民间朴素的表现风。以上八大风格,均有大量丰富的作品与之对应。相较于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欧美现代雕塑的“抽象”,很显然,中国雕塑的特质在于“写意”。


  “但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特征在20世纪引进西欧写实雕塑后发生了现代性的转型,这种转型既通过写实语言来实现纪念碑雕塑的公共性价值,也通过艺术个性实现自我对现实的观照。”《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认为,写意雕塑在这种现代性转型过程中逐渐苏醒,建立中国现代雕塑的写意美学成为文化自信最形象的表征。而写意雕塑的现代精神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跨越在写实与表现、抽象与意象、符号与象征之间的一种路径和选择。


  写意雕塑的创作方法论


  可见,写意雕塑的学习、借鉴对象非常宽博,它广泛吸收了中国和西方两个艺术体系的观念和语言精华,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和创作体系。如何在创作中更好地把握写意雕塑的本质和“意象”特点,吴为山认为,重点在于创作的“迅捷”问题。写意雕塑的“意象”特点是:“意”与理想贴近,“象”与现实联系,因各自对应着不同方向而留给了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一方面,它与“不似之似”的传统形神观、造型观相通,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时代精神与现实需求,从而实现了雕塑传统的当代转化。


  无论是《孔子》《老子》《黄宾虹》《鲁迅》《白石老人》这样的名人塑像,还是南京大屠杀人物群像组雕,仔细研究吴为山的雕塑不难发现,其作品风格是围绕人物的体态、形态、姿态、神态、情态几个方面展开的。在作品的创作中有时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写实与虚构共同运用到对作品的形象表现上,使雕塑成为有思想的雕塑。他在创作时大胆运用写意手法,创作灵感充满想象、意象,将写意予以变形或隐蔽,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外在形象上的特点,又在形塑、泥质、块面、触感、肌理等材质方法上得到最大的风格展现。此外,他的写意风格还体现在他作品的“未完成性”特点上。把雕塑造型终止在人物最具传神性的时刻,省略了作品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这正是吴为山在雕塑创作上体现写意精神的最佳临界点,而这种未完成性特点留给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构成了吴为山雕塑艺术在创作美学上的张力。“继承和发扬中国雕塑的写意传统,是对20世纪以来一度重视西方写实雕塑而忽视民族传统写意雕塑倾向的有力纠正,在这方面,吴为山对当下我国写意雕塑艺术的有力推进,功不可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这样评价。


  既超越又融通的精神旨归


  与传统的画论、书论、曲论、诗论、乐论等相比,中国雕塑创作理论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话语和知识谱系。那么,写意雕塑的理论体系该如何建构?吴为山认为,写意雕塑的理论基石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原型、原始意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人本主义思想和使命意识。这些理论基石既有古代思想,也有现代观念,既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还有超越东西文化差异的普遍人性。它们是写意雕塑的深层内涵。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表示,建构写意雕塑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坐标:一是西方造型艺术哲学,二是中国造型艺术哲学。在他看来,中国艺术的形上精神决定了中国艺术既不是以形统神,也不是形神统一,而是以既超越又融通形神的神韵为旨归。写意精神的理论建构,不应该在形神二分或形神冲突的层面上将“写意”孤立化或神圣化。“大象无形”,这不是形神二分,而是无限生意。而这就是写意雕塑得以存在的“意”。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度交融,更多人相信如今东西方文明已经迎来了一个共同面对文明转型的时代。在对异质文化的差异性分析中,一些艺术家、学者试图梳理、发现二者的共通性与相似性。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孙振华在《写意雕塑的提出对建构中国雕塑文化的意义》一文中就提出,中国的写意理论显然不同于西方的表现理论,一个侧重于主体对客观对象内在精神的挖掘;一个侧重于主体自身主观情感的表达。但写意雕塑概念又不是封闭的,它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解释中国雕塑现象,也可以解释世界雕塑现象。事实上,国外也有许多类似于写意雕塑的作品,比如在罗丹、马约尔、布朗·库西、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雕塑大师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写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写意雕塑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学术概念,将它与写实雕塑、抽象雕塑一起纳入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系统中,也许更有意义。


  充满温度的纽带  承载文化的扁舟


  2012年11月,意大利罗马举办了“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研讨会,罗马美术学院院长季拉尔多·罗·鲁索在会上提出,写意雕塑“是东方艺术与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者,是青铜中铸就的东方之魂”。意大利博尔盖塞博物馆馆长安娜·科力瓦则认为,吴为山写意雕塑作品把握了精神的本质,是与西方著名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比肩和对话。2014年6月,法国巴黎举办了“心灵对话——吴为山、克罗德·阿巴吉雕塑展”研讨会。法兰西学院主席克罗德·阿巴吉在会上指出,吴为山的写意雕塑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和’的价值体现”。法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皮埃尔·马克则认为,写意雕塑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永存理想和永存希望,是传奇般的人类命运。这些观点代表了西方权威艺术人士对写意雕塑的理解,在思想深度上与写意雕塑理论是内在贯通的。


  “写意雕塑更容易增进各国人民之间深层次的了解,特别是心灵的沟通。写意雕塑以其‘意在笔先、韵味悠长’的表现特色,直观、有力,容易为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审美习惯的观众所接受,如同充满温度的纽带、承载文化的扁舟。”中国美术馆艺传部研究员程阳阳说,写意雕塑是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绝佳载体。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观念基础性的文化形态,“写意”凝结于造型手艺之中,便成功创造出厚重与飘逸兼备的审美范式。正如旅法艺术家熊秉明所言,这一审美范式体现出的正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因此,思考写意雕塑的内涵和外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构建两个层面探究中国写意雕塑的美学品格与实现路径,使其成为一种现象级的艺术与人文景观。这关系到民族艺术的历史文脉和现代表现语法之间的对接,不仅指向传统的延续和创新转化,从根本上说,是在确立一种多极化的世界艺术语言内部的中国表达,更是在雕塑艺术本体的演进格局中贡献中国智慧。”《文艺研究》主编金宁说。


  2021年6月20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写意雕塑的美学品格与实现路径》

219b17f21c80f315ba40a63f3ea0658f-x600.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