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佳缘集团婚恋报告:单身男性仅有25%注重“边界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24





5月20日,百合佳缘集团在上海爱菲尔婚礼会馆发布了婚恋观调查报告——《爱情需要“边界感”吗?》(下称《报告》)。《报告》围绕了爱情“边界感”问题展开调查,并从其出发点、界限标准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现在的单身男女们最真实想法。



爱情这粒“种子”把两个原本独立的人结合在一起,但由于生活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恋爱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观念上的碰撞。因此,关于两个人边界感和私人空间的问题,便变得异常敏感起来。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想要保持心中独有的一份空间,某些私人地带成为了不可触摸的领域。有人认为,恋人之间应该亲密无间、不分彼此;也有人认为,距离产生美、越亲密越需要界限,保持友好的边界感是对伴侣的尊重和在乎。


今年研究生刚毕业的伍悦(化名)和男友王一(化名)刚刚确定了恋爱关系。因为都是第一次谈恋爱,因此都对这份感情格外敏感,时刻留意在交往中对方可能产生的情绪。生活上、工作上,他们都给予了对方最大的自由空间,保持着一定的边界。


对于爱情里的边界感,伍悦认为在恋爱初期,男女双方就应该建立最基本的边界感。“边界感其实就是分寸感,两个人达成一致后双方就会知道在相处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极大程度地避免日后的矛盾。”王一则认为,“边界感没有固定的标准,会根据喜欢的程度来调整边界感的界限。”


《报告》数据也有所显示:单身男女关于是否需要边界感的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仅有25%的单身男性认为需要,持同样想法的单身女性占比却近五成;从年龄段看,单身女性认为需要边界感的占比,随着年龄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单身男性则是处于波动状态。


从学历看,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认为爱情中需要边界感的占比,都随学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中有62%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女性认同此观点,远远高于37%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女性。



为什么女性会比男性更注重边界感?百合情感研究院资深情感老师郭苹老师认为,女生与男生的思维差异,决定着女生更希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判断男生是否适合自己。


既然在边界感的认同上,男女双方有着显著的差异,那么对于关联最密切的“私人空间”是否也有着同样的差异呢?


93年的吴科(化名)最近恢复了单身状态。由于在个人空间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他与女朋友分手了。在这段恋爱期间,前女友经常过于干涉自己的生活,不仅严格把控自己的饮食起居,还要向对方随时报备动向。“我时刻在被她监视着,就连骑共享单车都有可能会被她随时查岗,必须要在第一时间给她发实时的骑行路线图才可以。”吴科苦笑着说到。


《报告》显示,34%的单身男性和56%的单身女性认为“私密空间对自己很重要”。随着年龄的升高,对私人空间的需要占比呈V形变化,其中只有31-35岁的54%女性和32%男性认为”私人空间对自己很重要”,均低于总体占比认同度;


从学历来看,无论男女,只要学历越高,越认为“私人空间对自己很需要”,且男性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女性;未婚且无恋爱经历的女性,对私人空间更看重,认同度高达68%,并且这部分群体对于“在恋爱初期就应该明确私人空间的边界”的认可程度也最高,均超出总体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边界感建立起来,两个人私密空间势必划分了不可触碰的私密范围。现如今,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有人调侃“没有人能活着从伴侣的手机里走出来”。


此前,百合佳缘集团就曾发布过七夕婚恋观调查报告,其中“不接受”伴侣私下翻看自己的手机的单身男性比例不到四成,单身女性则超过七成。而此次《报告》对于私人空间里的社交部分又进行了一些细化,29%的单身男性和51%的单身女性坦承“介意恋人翻看自己手机”;而对于自己的社交账号,仅三成左右的单身男女愿意部分开放给恋人;愿意完全开放的男性有四成,而女性占比只有两成。



事实上,明确边界感并非攻击性的行为。相反,边界感的建立也可以是平等的、友好的,其中友好的边界就是把对方放在心上的态度和考虑对方感受的做法。《报告》显示:69%的单身男性和84%的单身女性认为,合适、恰当的边界会在相处过程中给双方都带来更多尊重。



那么,建立明确的边界感到底能给爱情带来什么?百合情感研究院资深情感老师郭苹老师认为,“男女双方在刚刚投入到一段爱情中时,为了表达自己的真诚与忠贞,基本上都会表达自己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可以与对方共享的意愿。然而在这个阶段,两个人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当甜蜜期过后,两个人会进入到磨合期,彼此的缺点会一一暴露,自然无法如此前办相互迁就对方。因此,建立清晰的边界感更有利于两个人关系的平衡发展,有效避免各种矛盾的激发。”


  转自:搜狐网/ITFanr科技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