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发疯”?警惕过度娱乐化倾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韩莉    时间:2022-04-22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这些词句配上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声调,最近火遍网络,激发了网友们的模仿欲。在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林黛玉式”话风和模仿秀大量出现,被戏称为“林黛玉发疯文学”。有人热衷于当“林怼怼”,也有人迫不及待地加入“护林队”“护语队”:“护林队”害怕会毁了经典文学、毁了林黛玉这个经典文学形象;“护语队”则忧虑语言开始从雅俗并存到只俗不雅,让公众患上“网络失语症”。(4月1日《工人日报》)


  这经过“沉浸式”置换的“林言林语”叫文学实属牵强,其实不过是一种遣词造句的方式,说白了还是玩梗,只不过这次“梗”在林妹妹身上,不由得就有了几分“似蹙非蹙”、似有还无的味道。玩梗这事不新鲜,自从有了互联网这个强力助推器,现代人互动起来那叫一个方便,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真个是交流零障碍。特别是网生一代的年轻人,“魔改”业务十分熟练,很习惯把兴趣点落在有着“爆款潜质”的文学作品形象或影视人物身上,对其经典言语、举动用“笑笑别人、笑笑自己”的方式进行靠谱或不靠谱的模仿、戏说等二次创作,在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中,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情绪宣泄得以张扬,比如工作生活的压力、面对内卷的无奈等。经典名著、武侠作品、热播过的影视作品中都很容易被圈出多个大IP,它们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经过再加工后,往往时尚度和怀旧情怀兼具,引发共鸣和追逐不稀奇。

  “林黛玉发疯文学”能够在网络上火到一塌糊涂,重点是“反差萌”,用最娇俏的态度说着最戳心窝子的话,其效果跟如今流行的“说最狠的话办最怂的事”异曲同工。想想看,聊天时使用“妹妹这时候倒是想起来姐姐了”“何必在这说这些话”等林氏语录,怼人的话也显得有学问有腔调起来,套用薛宝钗的话,“这颦丫头(林黛玉)一张嘴,真真是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从这个角度上说,诸多年轻人“爱上林妹妹”不是坏事,若不曾对《红楼梦》进行一二三遍的通读,便不会了解林妹妹在何种情景下出过何等妙语,即便“抄作业”也抄不明白,更何谈灵活运用呢?“发疯”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先有“痴”才能“狂”,“林黛玉发疯文学”冲上热搜且阅读量过亿正说明关注度高,而观点不一、喜忧参半也算侧面显现了文学经典的影响力。有红学专家如此回应有些人对“林黛玉发疯文学”会对经典名著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心,“用诙谐幽默、带些文学色彩的方式调侃一番,其实无伤大雅。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相信不管是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还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经典,都足以容得下这些话语方式和语言实验。”

  但同时,我们一方面应对“林怼怼”们保有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另一方面对质疑声也应加以反思,诸如警惕严肃作品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林黛玉发疯文学”如果单作为消解压力、自我打趣的调节方式确实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其当做“流量收割机”,让诸多年轻人裹挟进这场网络狂欢中无法自拔则后果堪忧。众所周知,林黛玉这一形象并不是尖酸刻薄的怼人机器,她的才情、风趣、敏感、率真才是其穿越百年魅力不减的根本。玩梗可以,玩坏了不行,无论何种玩法,可别成了“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才好。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