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传统文化美学的生活,正让年轻人沉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11





 

  近日亮相上海的故宫文创快闪店,带来超过300种故宫特色文创产品。走进快闪店,立刻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元素与潮流美学完美融合的场景与氛围。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正持续高涨。据故宫博物院此前公布的数据,故宫游客中30岁以下的占40%,30至40岁的观众占24%。“紫禁城里过大年”“上元灯会”等活动接连“刷爆”年轻人的朋友圈,故宫文创“上新”也总会引发抢购——吃透了年轻人的心思。


  同样的现象还发生在传统戏曲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演员董园园告诉记者,她很高兴地看到,戏曲舞台下有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董园园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而梅葆玖也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连续多年呼吁将京剧文化列入幼儿艺术教育和礼仪教育项目。“如今,师父的愿望正在实现。”董园园说。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有“产品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创新


  “大约20年前,我第一次到台湾演唱苏州评弹,很受当地年轻人的欢迎。2016年,我去台湾举办个人演唱会,结束后不少观众告诉我,他们都因为那一次演出而成为了苏州评弹的粉丝,如今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来感受评弹的魅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在政协会议间隙讲述的这个故事,也让人感到欣慰。这也是她对于传统文化亲近年轻人的感悟:在青年中播种,许多年后必然会有收获。


  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人们会发现,传统其实并不意味着保守、封闭,更不是“土里土气”。比如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琵琶一抱、弦索一拨,婉转绵软的曲调就把人们带到了印象江南。


  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代表、委员们对此有一种共识——要让传统文化走近青年,适应当代文化潮流,需要有“产品思维”和表达方式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向企业家学习——在专注于优质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受众?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群的需求不同,要为他们定制怎样的产品?”受青春版《牡丹亭》的启发,盛小云曾尝试将曹禺的《雷雨》改编成评弹,评弹版《雷雨》在各地高校演出时大放异彩。两小时的演出过后,大学生们还大呼“安可”。传统戏曲演员第一次像偶像明星一般返场演出。去年,盛小云再度创新,一曲评弹混搭陕北说书的节目《看今朝》登上央视元宵晚会,演员一改传统坐唱方式,还加进了一些舞蹈动作,让人眼前一亮。


  活泼的形式和多样化的介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有“故宫出品,必属精品”之称的故宫文创,从早年间的一卷胶带、一个杯子,拓展到如今几乎实现了对生活方式的全覆盖。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总策展人王亚民在会场上“剧透”:他们正对昔日紫禁城的节日习俗进行学术性梳理,展现传统节日魅力的特色产品、文化活动很快会与大家见面。


  今年,故宫文创的生活方式呈现还包括“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两大项目。前者对宫廷大婚礼仪中的吉祥喜庆元素进行文创研发,目前正由数十位非遗传承人参与制作多达80套宫廷礼服和器物——你不光能买到“皇帝同款”婚礼用品,还能够参与创意婚纱秀、故宫大婚等体验活动;后者则将结合宫廷教育和科举文化,相关产品预计在今年底问世。


  活泼的形式和多样化的介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同时,也真正让人们能够把文化带回家——不是简单地带回一件博物馆出的文创产品、听一场戏曲演出,而是一种浸润着传统文化美学的生活,一种能够根植于人心并且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本报北京3月10日专电 特派记者 周渊)


  原标题:浸润传统文化美学的生活,正让年轻人沉醉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