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措并举严守耕地红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6-27





  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近年来,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着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我国陆续推出一揽子硬措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质量不高,超过一半的耕地靠天收。从“国土二调”至“国土三调”的10年间,我国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了26.5%,一些城镇、园区低效、闲置用地问题突出,村庄用地总量过大、布局不尽合理。此外,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时有发生,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上述问题,自然资源部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强化法治建设方面,配合立法机关完成土地管理法等法规修改工作并颁布实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按照“重申、细化、补充、修正”的思路,正在起草耕地保护法草案,强化耕地保护法治保障。


  在严格划定耕地保护红线方面,在“国土三调”成果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先行在我国5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开展了“三区三线”划定试点。确立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明确除6种情形外,所有现状耕地必须全部划入耕地保护红线,带位置分解下达。


  在严管耕地占补平衡方面,自然资源部自2018年以来连续4年组织开展补充耕地核查,涉及补充耕地项目15.8万个,确保补充耕地真实、可信。建立补充耕地公开制度,通过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陆续公开4万余个补充耕地项目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针对“国土三调”反映的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造成耕地流失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设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并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推动耕地恢复。


  在严格执法督察方面,2018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9.07万宗,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047人。自然资源部直接或联合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起,挂牌督办19起,公开通报222起土地违法案件。同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连续4年围绕耕地保护突出问题对省级政府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地方严格整改。(记者 杨舒)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改革征地管理、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改进占补平衡政策,以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以用途管制为核心,以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2017-11-14
  • 全国耕地质量总体稳定 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

    全国耕地质量总体稳定 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20 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 96等,与2014年末的9 96等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2018-01-07
  • 到2020年我国耕地轮作休耕面积力争超5000万亩

    到2020年我国耕地轮作休耕面积力争超5000万亩

    在2月23日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我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将扩大规模,试点面积比上年翻一番,此后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加上地方自主开展轮作休耕,力争到2020年轮作休耕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
    2018-02-24
  • 数量、质量、生态协同 耕地保护新格局基本形成

    数量、质量、生态协同 耕地保护新格局基本形成

    6月25日是第二十八个全国“土地日”,自然资源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主题为“珍惜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家园”的系列宣传活动。记者从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土地日”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
    2018-06-2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