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新一轮稳增长促消费政策 发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08





  当前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加快释放政策效能至关重要。近日,多地密集出台新一轮稳增长促消费政策,其中提到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涉及汽车、家电、住房等。在此背景下,有专家预计,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呈温和修复增长态势。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整体偏弱,考虑到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势必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潜力。而汽车、家电和住房等历来都是消费的“大头”,对于拉动消费市场回暖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近日湖北省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稳住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提出18条具体措施发力稳增长,其中包括采取发放购车补贴、汽车消费券、加油券以及加大家电促消费力度等措施,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广东省发布《广东省加大力度持续促进消费若干措施》,从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持续优化汽车消费环境、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继续做好消费券发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举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关于抓好当前和今后几个月经济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包括鼓励汽车消费,支持各地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促销等。


  “住房、汽车和家电都是消费支柱产业,也是促消费的重点方向。”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接下来消费方向政策的刺激力度还会加大。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前期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8月份消费品行业PMI升至52.3%,高于7月份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0.9%和50.6%,低于7月份0.3和0.9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行业保持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


  付一夫表示,得益于暑期旅游需求的复苏,餐饮、住宿等领域此前皆有不错的表现;另外从高频数据来看,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和18城地铁客运量同比数据在8月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形成支撑。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更多促消费措施落地,消费将进入加速修复阶段。


  谈及如何更好地促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付一夫表示,当务之急是稳就业,因为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是老百姓的财富之源,只有工作岗位稳定,对于未来的预期得到改善,才会更有动力开展消费活动。


  付一夫建议,稳就业可以采取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措施,从稳定中小微企业着手。


  谢后勤也表示,促消费的关键在于如何恢复百姓消费信心,除了在政策端给予补贴、优惠减免以外,还应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陈昱成认为,可以聚焦数字经济、夜间消费、绿色低碳等“新赛道”,激发消费新动能,引导预期,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瞄准汽车、家电和5G 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

    瞄准汽车、家电和5G 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六个方面24项具体措施
    2019-02-11
  • 促消费新政密集落地 更多细则将出

    促消费新政密集落地 更多细则将出

    端午小长假期间,我国消费潜力集中释放。以旅游为例,文化旅游部6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端午小长假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9597 8万人次,同比增长7 7%;实现旅游收入393 3亿元,同比增长8 6%。
    2019-06-10
  • 带薪休假、景区降价、夜间游览.....促消费实招来了!

    带薪休假、景区降价、夜间游览.....促消费实招来了!

    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意见》提出了9项政策举措,包括消费惠民措施、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提升入境旅游环境、消费试点示范、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加强市场监管执法
    2019-08-27
  • 促消费补短板新政将密集落地

    促消费补短板新政将密集落地

    记者15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小长假期间,全国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1 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达472 8亿元。在消费持续升级的同时,火爆的夜间经济成为“带火”中秋消费的一大亮点。
    2019-09-1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