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500强榜单看我国企业发展积极变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08





营收规模迈上百万亿元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从2022年500强榜单看我国企业发展积极变化


  9月6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22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首度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入围门槛连续20年提升,比上年提高额度超过50亿元,这也是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自发布以来入围门槛绝对值提高最多的一年。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榜单入选企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展现了我国大企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的积极成效以及强劲的发展动力。

2012-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万亿元)变化趋势 记者 潘悦 制图


  增速回升 营收总额首破百万亿元


  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102.48万亿元,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2.65万亿元,增长14.08%,实现近10年来的最大涨幅;增速方面提高了9.65%,增长速度恢复到较高增速区间,一举扭转了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增速连续三年回落的态势。


  资产总额方面,2022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已达372.5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8.95万亿元,增长8.43%。利润方面,2022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利润与净利润持续增长,净利润增速明显加快。数据显示,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60242.07亿元,与上年500强相比增长了0.36%;实现净利润44634.68亿元,比上年500强增长了9.6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5.04%。同时,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也分别有所提高。


  入门门槛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2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446.25亿元,较上年提高53.89亿元,创下榜单有史以来最高的提升幅度。中国中化、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人寿4家企业首度成为营业收入万亿级企业新成员,千亿企业数量增至244家,占比接近50%。


  “2021年我国500强企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表示。数据显示,500强企业盈利下滑的数量较上年明显减少。同时,在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增长超过10倍,最高达到了70.48倍;净利润增长1倍以上的企业有62家。与此同时,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盈利减少的企业为151家,比上年500强大幅减少了32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制造业大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化工、冶金、建筑、地产等传统产业入围企业数量持续减少,上榜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优。”朱宏任表示,从此次榜单看,现代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物流及供应链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为256家,比上年500强增加7家,连续第二年保持增加。具体来看,新兴产业和领域入围企业数量增多,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增至7家,互联网服务企业增至7家,动力和储能电池企业增至3家,文化娱乐和教育服务领域也分别有1家企业上榜。


  在我国多年支持实体发展的导向下,制造业企业发展有明显向好的态势。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147.78亿元,较上年提高36.8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7.1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7.09%;实现净利润1.4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4.47%,3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此外,制造业500强的营收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升至3.12%和11.30%,为十年间的最好水平。


  朱宏任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3.38万亿元增长到47.11万亿元,翻了一番;实现净利润从0.52万亿元增长到1.47万亿元,增长1.76倍。营业收入利润率从2.23%提高到3.12%,提高0.89%,净资产收益率从9.36%提高到11.30%,呈现持续改善态势。


  国际化提升 质量还需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国际化经营持续推进,跨国指数明显提高。2022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54家企业的海外收入、海外资产、海外人员数据齐全,跨国指数为11.28%,较上年上升了0.36%。


  “我国已深刻改变世界大企业版图,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崭露头角。”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郝玉峰表示,2022世界500强中,有133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连续三年居于首位。这是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郝玉峰同时说到,我国企业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成就,有不少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以世界一流、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标准来衡量,我国真正能够引领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流企业还不够多、综合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不过,我国部分企业潜力巨大,随着我国扎实推进一流企业建设,建设强大企业群体,我国领先型大企业数量与质量将明显提升。(记者 梁倩)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