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生产要加强产销区有效衔接


作者:龚锡强    时间:2013-01-24





多年前,综合考虑各省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粮食生产的传统等因素,依据粮食生产与消费量的特征,国家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据初步统计,全国75%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7个北方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0年前的39.5%提高到2012年的46%,占全国增量的63.4%。在我国29个粮食产量超过百亿斤的地市中,有17个集中在黑龙江、河南、山东三省。其中,山东占6个,黑龙江占6个含黑龙江垦区,河南占5个,属于南方主产省的江苏、安徽、湖北各有一个地市产粮超百亿斤。产粮大市分布图的背后是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大跨度调度带来运输难题

  当今我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距离,近则几百公里,远则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大跨度的地理位置,导致了运输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运输受阻北粮难以南调。东三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迅速增长的地区,近年来由于运输受阻,导致流通不畅。2011年东三省粳稻大量上市后,市场价格急剧下降,优质的粳稻几乎与南方普通籼稻处于同一水平。2012年新产粳稻上市后,市场价格依然低迷,国家不得不启动最低收购价。

  属于大宗商品的粮食,首要的是运力大、速度快的铁路。但是,我国东三省铁路运输始终受到出关的瓶颈制约。在此方面,国家要加大对东三省铁路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

  我国有辽阔的海洋,从东到西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这是极其宝贵的运输资源。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利用河海联运,铁海联运等方式,保证粮食货畅其流。

  粮食流通反作用于生产

  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快地反映出来。一旦某一商品生产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就会及时调整生产结构。粮食生产也同样如此,2012年我国玉米生产之所以取代稻谷,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与市场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改变,生物能源对玉米消费需求增加,成为抢手货的情况下,农民减少了其它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如果当前的局面没有根本的变化,这种趋势的延续将顺理成章。

  保持主产区粮食顺利流通,以此促进市场价格处于合理水平,就要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在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适时出台临时收储政策的同时,着重完善收购网点,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完善粮食流通设施,提高粮食发运能力。

  实现粮食在产销区有效流通

  立足国内,保持95%的粮食自给,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实现这一战略决策,保持国内粮食平衡十分重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通过科学、合理、及时的调度,实现粮食在国内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有序流通。当前要高度注意粮食的进出口调控。对于可以达到国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小麦、大米,除了进行品种调剂外,要严格控制进口数量。不要因为一时国外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而放任进口,打压国内粮食价格,损害种粮农民利益,影响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如果在“九年增”之后,出现粮食生产的大幅度滑坡,在世界近十亿人严重缺粮、主要粮食出口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愿地进口到我们所需要的粮食,国家的粮食安全就难以维持了。

  主产区承担着粮食生产的责任,主销区承担着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依赖从外省市购进粮食的省市区,既要建立保证本地区调控市场需要的储备粮食,又要合理布局,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还要科学设置平价零售网店,建立粮食购进、储备、批发、零售有机结合,灵敏、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

来源:农民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