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物价调控目标难度大,紧缩政策难放松


作者:耿雁冰    时间:2011-06-16





临近年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越发复杂。

  过去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释放的大量货币,此时已转化为通胀的隐形推手,虽当局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及利率,但物价仍节节攀升,通胀压力仍不乐观。而实体经济已呈增速放缓趋势,其中,中小企业融资、经营困境更是引起一些人对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硬币的另一面是,上半年大面积的电荒,凸显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的投资热情,经济转型的效果不明显。地产、车市的彷徨与低迷,土地财政形势改变等使人们担心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在哪里。

  下半年,紧缩政策是否应该延续?是否可能出现“超调”抑或“硬着陆”?面对通胀和经济增长放缓这双重压力下,政策走向是哪里?

  我们认为,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合理趋势,不应再谈“降”色变。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如何摆脱原有的发展路径依赖,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结构的调整,理顺各种体制机制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此年中之际,本报特刊出“宏观经济年中考”系列,旨在梳理宏观经济形势,并厘清下半年宏调方向。

  5月的CPI创出新高。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增幅处于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位。就在市场担心持续紧缩政策是否带来超调风险时,屡创新高的物价表明,以控制通胀为核心的政策尚不会放松。当日下午,央行再度出手,从6月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宽裕的流动性是物价上涨的基础

  从季节性因素分析,5月份并不是出现高点的时节。

  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测算,过去10年,5月份CPI平均环比为-0.2%。而今年5月份CPI环比上升0.1%。在他看来,当月反季节性上升态势非常明显,说明短期通胀压力依然较高。

  在受访的学者和经济学家们看来,宽裕的流动性,成为本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基础。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在分析今年高物价成因时指出,2009年和2010年我国采取了加大货币投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但是“用力过猛”。

  “天量贷款和中央4万亿元投资刺激下,一方面恶化了经济结构,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比例在2010年降到最低点,更严重的是形成了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张卓元表示。

  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年中,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迅速拉高货币增速,广义货币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与物价之和13个百分点以上,比2000-2008年此轮经济周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扩大了近10个百分点。

  自2010年9月份开始,我国物价涨幅明显提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当前价格变动可以归纳为四个因素:食品价格涨幅较高、居住价格高居不下、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不断扩大以及受此传导影响的服务价格上涨等“新涨价因素”。

  据他分析,今年年初以来,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左右,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贡献达到70%左右,粮食、肉禽、蛋价格上涨最快;居住价格对物价总水平的贡献在20%左右,涨幅在6%以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左右;新涨价因素约为2%,明显高于历史上1%左右的平均水平。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农民的收入要高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成为常态,相应的最低工资上调,人工成本上升,短期内都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也表示,工业生产成品涨价导致的传导因素以及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这类“新涨价因素”开始对物价产生明显作用。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