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杠杆”到“调结构”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或有深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24





  近日,央行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简称《报告》),较此前多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一些提法上有所不同。其中,《报告》指出,货币政策基调维持不变,但将此前“去杠杆”改为“调结构”,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货币政策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政策力度可能由紧趋松。

huobizhengce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在《报告》中提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之前的多篇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表述是“把握好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去杠杆”实为“稳杠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我们总体讲“去杠杆”的概念一直是“稳杠杆”,不是让杠杆率出现大幅明显度下降,更多地是实现杠杆率增速的可控和适度下调。


  央行行长易纲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杠杆率过去十年来上升过快,防风险首要任务是先稳住总体杠杆率。截至2017年底,中国的债务与GDP比是249%,较上一年上升了2个百分比,而在过去五年里,这一比率年均上升13个百分点,这表明杠杆率的增长势头开始趋缓。


  数据显示,我国“稳杠杆”的进程已取得初步成效。《报告》称,2017 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全年上升 2.7 个百分点至 250.3%。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9%,比上年下降 0.7 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2012-2016年年均则增长 8.3 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 36.2%,比上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2012-2016 年年均则增长1.1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 55.1%,比上年高 4 个百分点,增幅比 2012-2016 年年均增幅略低 0.1 个百分点。


  双管齐下“稳杠杆”


  作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的两方,社会融资规模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自2017年以来均处于自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位,被业内人士解读为主要是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去杠杆的结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M2增速虽然是处于一个历史底部,但是货币总量还是够的,之所以过去M2高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都用于了金融机构同业之间业务,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实体。“去杠杆”挤掉的是M2中虚拟的部分。


  曾刚介绍说,去年监管部门为了“稳杠杆”在短期见到效果,在金融层面约束比较紧。央行拉高了市场利率,通过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约束整个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同时,银监会也在拆解影子银行、治理同业和资管业务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实际上都是对银行不合规的非信贷表外融资通道进行围堵。


  让借钱变得“难”起来,才能为“稳杠杆”创造外部环境。“通过这两方面双管齐下,肯定会导致整个社会融资的增长速度降下来。”曾刚说,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速度、M2增长速度都达到了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从来促使整个社会信用创造或者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趋紧。


  从“去杠杆”到“调结构”


  专家认为,从“去杠杆”到“调结构”,只是“稳杠杆”工作进入了不同的阶段,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调整,并非央行货币政策有了变化。


  “在杠杆率保持总量平稳的情况下,监管层将更加注重结构性的调整。‘去杠杆’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目前看,结构性调整还没有展开。”曾刚说。


  温彬指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实际上其核心的就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进行结构上投放优化。


  他认为,信贷政策的差别化将体现在,比如对房地产行业仍然还要保持宏观调控的态势,对居民部门的刚需、改善性需求还是会给予支持,但是对投机型的还是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包括对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地方政府的平台,都要通过这种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引导资金的使用更有效率。


  曾刚认为,在总量上取得有效控制之后再在结构上进行疏导,把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国家想要流向的领域,可以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真正能让金融机构更好地回到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上来。


  恒银研究指出,央行近期的政策操作和态度表明货币政策主基调虽然并未改变,但已表露出一些微调的迹象,由此前的“宽货币,紧信用”向“宽信用”转变。


  《报告》发布后,央行随后做出积极反应。继4月25日央行首次使用定向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后,央行5月14日公告,在发放抵押补充贷款(PSL)801亿元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560亿元,操作利率为3.3%,无逆回购操作。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在结构性调整,优化流动性结构。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格局的态度以及引导金融资源“落实”的调控思路。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