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图强新起点 中国经济再出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6-1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走过了70年风雨岁月、历经70年不断奋斗的新中国愈发显现出蓬勃生机,以卓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经济增速6.6%,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3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努力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作出新贡献。

  历史性飞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产业百废待兴。经过29年的发展到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1位,GDP只有149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仅有1.75%。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征途,经济发展也就此驶上了快车道。

  到改革开放的第20个年头—1998年,我国GDP已经增长到了1.0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占全球比重为3.3%。

  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在2001年“入世”之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发展大潮,迅速崛起。2001年,中国GDP总量是1.34万亿元,排名跻身全球第六,位于美日德英法五国之后。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新阶段(从2003年到2010年间,有6年增幅为两位数),2007年增速更是创造了14.2%的记录。到2008年,我国GDP达到了4.6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升至7.2%,排名全球第三。

  2010年,我国GDP百年来首次达到世界第二。同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登顶全球第一。当年,我国GDP占全球比重为9.2%,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为19.8%。

  2018年,我国GDP总量升至13.6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90倍,扣除汇率、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约37倍,年均增长9.5%。1978年,我国GDP仅有美国的6.3%,日本的14.8%,到2018年相当于美国的66.3%,日本的273.6%。其中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更是相当于美日德三国之和。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为213433亿元,超过2005年全年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4%,增速与上季度持平。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表示,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展现更强韧性,GDP增速连续14个季度保持在6.4%—6.8%区间,延续了近年来平稳增长的态势。

  新常态:从高速度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

  2001年至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就像一头“飞奔的大象”。在经济规模迅速壮大之后,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2013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时,明确提出了“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的重要观点。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进一步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的观点。这是“新常态”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除了速度的变化之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主要特征。

  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虽然比过去减慢了,但仍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平均每年增量44413亿元(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这一时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贡献率8.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靠的是内需拉动。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差距继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缩小0.16;这一时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平均增长8.2%、8.7%、9.2%和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和最低省份之比从4.38:1缩小为4.28: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韧性更强

  为解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紧扣中国经济实际,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并做出部署。

  自2015年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中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在2016年之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加紧布局,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渐次推进,更加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自贸区建设、区域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方略陆续实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些措施在2018年收到了成效: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进展。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4和2.2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6510万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下降0.2元。

  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初显。2018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继续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年末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4个百分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推进。全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重点流域水质继续改善。

  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资本形成总额高43.8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定器”功能更为突出。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提高1.02个百分点。

  尤为难得的是,上述成绩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的背景下取得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高成长性。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塔斯社、《俄罗斯报》联合采访采访时,概括分析了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条件,即资源潜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调控能力。他强调指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有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巨大发展韧性、潜力、回旋余地,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充足的政策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面对新的各种挑战,中国将继续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开放发展、包容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董少鹏 闫立良)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品牌建设让中国经济展现“活力”和“韧性”

    全球最大传播服务集团WPP和旗下的市场调研机构凯度华通明略20日发布BrandZ2017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为观察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一幅生动图景。业内人士指出,依托品牌建设,中国经济正在展现“活力”和“...
    2017-03-23
  • “对中国经济无需太多担心”

    “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来源于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这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孙玮在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道。
    2017-04-10
  • 多项指标向好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或达6.8%

    根据安排,国家统计局将在4月17日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与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更强了。分析人士预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续延续去年四季度向好趋势,同比增长达6 8%,年内余下三季度增速将会逐步放缓至6 5%
    2017-04-10
  • 中国一季度经济延续回暖态势几成定局

    从近期政策动向以及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季度经济延续回暖态势几成定局,二季度至少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调迹象。
    2017-04-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