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外汇占款下降543.95亿元 资本外流逐步缓解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唐柳雯    时间:2016-05-18





  4月外汇占款单月下降543.95亿元 资本外流逐步缓解 外汇占款降幅缩小


  中国人民银行16日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4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单月下降543.95亿元,至23.78万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末、今年初,4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幅度进一步缩小。


  分析认为,外汇占款的下降与人民币汇率波动有关,而近期人民币汇率企稳可期,资本外流或放缓。


  此外,央行还于近期重申其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并未改变。央行在上周末表示,当前总体上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是平稳正常的。下阶段,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动态 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16日,中国人民银行更新“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该表显示,4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单月下降543.95亿元,至23.78万亿元人民币。


  所谓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购美元等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不完全自由可兑换,外贸企业和居民等获得外汇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6日公布的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已经是连续第6个月出现环比下降,但相比去年末、今年初的大幅下降,4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幅度已缩小很多。数据显示,今年1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环比下降6445亿元,去年12月其更是环比下降7082亿元。


  有分析认为,外汇占款的下降和人民币汇率波动有关。


  据统计,4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明显。在4月的20个交易日中,有9个工作日人民币呈现贬值趋势,其他11个工作日则呈现升值走势,中间价升值和贬值几乎各占一半。在银行间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呈现双向波动态势。而进入5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较大波动,人民币对CFETS篮子货币同样出现疲软走势,在岸与离岸人民币价差逼近400个基点。


  尽管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但机构仍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企稳可期。“美元弱势、资本外流压力缓和,人民币汇率应可基本企稳。”瑞银中国最新研究表示,最近几个月,美联储“鸽派”立场导致的弱势美元是支撑人民币汇率企稳的重要因素。另外,决策层通过政策激活国内经济活动和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导致资本外流放缓。”


  对于人民币汇率今后的走势,瑞银中国预计,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和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会导致美元指数相对疲弱,应可以支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但到三季度末和四季度,美联储可能重启加息,届时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再次上升。”瑞银强调,即便如此,最近人民币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元升值导致的贬值压力。因此,“我们将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测由6.8小幅调整至6.6-6.7。”


  分析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下降


  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时需借助降准来对冲;而今年以来,央行只在2月底降准一次。近期,央行调节流动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工具进行。


  就在16日,央行公布对21家金融机构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据了解,MLF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


  有分析认为,此次央行续作MLF或与近期有品种到期有关。公开数据显示,本周四将有475亿元3个月期MLF到期,27日也将有1003亿元MLF到期。央行表示,16日进行的MLF操作共2900亿元,其中3个月1750亿元、6个月1150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75%、2.85%,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央行公布了4月货币信贷数据大大低于前值和市场预期,引起市场猜测。上周六一早,央行就作出了明确回应,重申其“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改变”。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从政策趋势来看,人民日报权威人士提及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示今年货币政策将重新回归稳健,一季度信贷井喷的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在后三个季度重演。”


  此外,央行在上周末还表示,当前总体上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是平稳正常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各种市场利率也保持在低位平稳运行。下阶段,其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南方日报记者唐柳雯)


  转自: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