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制定处置僵尸企业规划 180万人需分流安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索寒雪    时间:2016-03-10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供给侧改革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处置僵尸企业,在2016年将出现较大进展,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安置180万职工,成为各地政府最焦虑的问题。


  长痛还是短痛?


  “我们正在制定规划,还不能透露太多,2016年规划会完成。”


  贵州省发改委总规划师张美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贵州有很多煤炭和矿业企业受大环境的影响,经营状况下滑得非常厉害,未来会有一批资源型僵尸企业关闭。”


  对于这些僵尸企业的关停时间安排,他表示:“我们正在制定规划,还不能透露太多,2016年规划会完成。”


  至于规划的核心内容,张美均表示:“主要考虑几万人的职工安置问题,所以很敏感。”


  张美均还透露:“我们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一个抓手来推进。”


  所谓僵尸企业指那些无能力维持经营,只能靠银行贷款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通常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保障就业,这样的僵尸企业会得以存在多年。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中央企业增效升级。


  会议确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不仅仅是贵州。有媒体报道,广州将2333家国有“僵尸企业”全部出清,广州印发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去产能方面,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其中,到2016年底,广州省国有关停企业全部出清;2017年底,全省国有特困企业基本脱困。


  “僵尸企业肯定是都要清理的。”张美均表示,遇到经营不善的局面,“民企就已经直接破产了,所以现在需要清理的都是国有企业。”


  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


  “民企就已经直接破产了,所以现在需要清理的都是国有企业。”


  “对于处置僵尸企业,会考虑一个稳定性的问题,所以我还不能提前说什么。”张美均表示,“职工会涉及一些人。


  “考虑稳定性的问题,贵州需要有一定投入,而且是比较长的过程。”他补充道。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人社部正在就人员安置的问题进行规划。


  “化解过剩产能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做好职工的安置又是关键之举。”尹蔚民表示。


  据了解,围绕着如何做好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国务院近期作出了部署,下发了相关的文件,形成一个“组合拳”,包括“1+8”个配套的文件。


  其中一个文件就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即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的相关意见。


  尹蔚民表示:“在这个文件中,我们明确了职工安置一些基本的原则、安置的渠道、工作的要求,总的考虑还是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具体的安置渠道,我们明确了四个方面:第一方面,鼓励企业挖掘现有潜力,在本企业内部来安置职工,也就是说企业依靠现有的场地、设施、技术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能让分流出来的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第二方面,促进转岗就业创业。对需要离开本企业的职工,我们启动就业扶持计划,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出组合拳,帮助职工能够尽快就业和创业。第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内部退养,也就是说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职工本人自愿,企业同意,可以实行内部退养。第四方面,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对不能实行市场就业的困难职工,政府将开辟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


  “我们正在制定规划,还不能透露太多,2016年规划会完成。主要用于职工的安置。同时,我们的失业保险和就业专项资金对其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也要予以相应支持。”


  超百万人需分流


  “这个就是一个选择,选择长痛还是短痛。”张美均表示。


  “现在以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作为这次化解产能过剩的切入点开始做,对这两个行业做了初步的统计,煤炭系统大约是130万人,钢铁系统是50万人,共涉及到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虽然这项工作非常难,但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积极稳妥地把这项工作做好。”尹蔚民透露。


  虽然面临众多就业难题,但是,长痛和短痛的选择显而易见。


  在历史上,日本存在着大量的僵尸企业,阻碍了经济增长。


  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和楼市暴跌导致银行不良债权激增,日本政府并未及时处理这一问题。银行努力通过追加贷款暂时缓解不良债权问题,使欠债公司免于被迫裁员,帮助企业苟延残喘,结果是本应退出市场的大量僵尸企业存活下来。


  至2005年左右,将近30%的基建、房地产、零售、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关企业都属于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缺乏创新活力,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使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这个就是一个选择,选择长痛还是短痛。”张美均表示。(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转自:中国经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