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经济热点前瞻:实现稳增长财税金融将多方发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白琳    时间:2016-02-29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有分析人士预计,随着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政府的更多精力将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同时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在优化结构中实现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016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减速换挡等各种因素叠加的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将如何确立今年的工作目标,未来五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是什么?对此,有业内人士作出预计,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税收、货币金融、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随着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将得到进一步落实。


  “稳增长的地位上升,经济增长有底线,预计2016年的GDP增长目标将从2015年的7%下调至6.5%至7%。”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之后,将增长目标下调是合理的选择。”


  梁红表示,“如果将经济增速调至6.5%至7%,那么今年将是第一次把增速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表明政府至少在意愿上不会过分追求增长速度,而是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上。我们注意到,江苏、山东等省份已经将今年GDP的目标设定为增长区间,并将供给侧改革列为政府工作的首位。”


  在分析人士看来,要达到稳增长的经济目标首先需要积极的宏观政策。中金公司预计,今年的预算赤字率目标将从去年的2.3%上调到3%。“由于加大盘活公共部门储蓄的力度而盘活的资金不计入当年财政收入,去年实际赤字率达到3.5%,预计今年的实际赤字率将进一步扩大”。


  中金公司分析师边泉水认为,准财政的政策力度也将加大。比如以财政贴息为杠杆,通过政策性银行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基建投资的力度加大,预计其发行规模将是去年的两倍以上。在落实各项减税工作方面,中金公司预计主要将通过金融、房地产、建筑以及生活服务业的营改增进行,小微企业的税负也有望得到进一步减轻。


  货币政策也将保持稳中偏松的态势,支持经济增长。中金公司预计今年M2和社会融资的目标均将设定在13%左右,M2增长略低于去年13.3%的实际增长,社融增长目标快于去年12.4%的实际增速。


  边泉水认为,货币金融环境相对有利,市场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人民币汇率重在形成机制的完善,更加关注一揽子汇率的稳定,但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会有所管理,借鉴去年8月汇改和今年初汇率大幅波动的经验,防止贬值预期的形成。”


  另外,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鉴于制造业投资放缓,房地产投资存在不确定性,基建投资有必要加大力度。”边泉水判断,在具体投资项目选择上,与市政相关的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停车场、地下管廊建设有望加强。


  此外,保持消费平稳增长的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包括税收、金融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福利支出、加大扶贫力度等。边泉水认为,“虽然实施供给端改革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但具体影响却需要看具体执行的力度。”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2016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关键阶段,需要持续努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同时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在优化结构中实现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谈到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时,梁红表示,“十三五”是落实改革的时间窗口,财税改革重在减税以及划分中央地方关系,今年的减税主要通过“营改增”实现;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较重,将在未来几年逐步解决;房产税草案开始起草,环保税有可能在今年提交立法;国企改革侧重提高效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梁红认为,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和有关文件均已出台,预期配合去产能工作,国企的兼并重组有望加快。


  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包括金融业市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和风险管理三方面,同时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框架,构建利率走廊和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管理流动性,影响经济活动。


  在提升消费率,促进宏观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中金公司预计,消费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5%,比总体经济名义增速高2个百分点以上。此外,中金公司预计今年将继续规范政府和经济主体行为,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本报记者白琳)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