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支压力渐缓 积极财政政策或贯彻全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02





  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5%,降幅较3月收窄11.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3%,降幅收窄14.9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同比由负转正,从3月的下降2.1%转为增长4.4%。


  专家认为,受国内外新冠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仍呈下滑态势。但整体来看,在各项政策的积极带动下,财政收入降幅已较上个月明显收窄,反映了随着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的全面推进,各方面经济数据逐步探底回升。业内分析,目前疫情对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压力正在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将继续维持恢复的良好态势。同时,在财政支出更着力于“六保”与“六稳”、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的背景之下,对逆周期调节要求仍然较高,积极的政策力度或将贯彻2020全年。


  财政收入降幅收窄经济生活渐趋正常


  据财政部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22亿元,同比下降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3611亿元,同比下降11.5%。全国税收收入53081亿元,同比下降16.7%;非税收入9052亿元,同比增长1%。


  具体至各月,全国财政收入1-4月分别下降3.9%、21.4%、26.1%、15%;其中,4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3%,降幅收窄14.9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收入降幅均明显收窄,总体呈现逐渐下降且趋于回升的态势。官方表示,展望后几个月,随着复工复产复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生活逐步趋于正常,主要经济指标将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财政收入降幅会继续收窄。


  金融分析师郝斌表示,受多重因素叠加共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2月份开始大幅下滑,并在3月份触底。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企业复工复产不断提速,4月份财政收入降幅显著降低,显示我国在疫情期间出台的多项政策发挥了积极效应,并有望在下半年取得更好的表现。


  从细分行业来看,以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税收收入在前4个月产生下滑。而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表现活跃,在相关行业增加值增长的带动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税收实现增长。


  记者梳理发现,为支持困难行业发展,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在这一段特殊时期密集落地。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延长至8年;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阶段性减免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鼓励各地通过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支持出租方为个体工商户减免物业租金等。


  郝斌指出,财政收入下降除受疫情影响导致税基减少的因素外,同时也是国家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而采取减免税、缓税、降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充分体现。


  加大财政支出兜底民生底线


  支出方面,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596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0315亿元,同比增长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281亿元,同比下降3.2%,降幅较1月至3月累计收窄3.8个百分点。


  相关数据显示,虽然1—4月大部分支出项目呈现下滑势头,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3.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7.2%。截至4月30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499亿元,实际支出1083亿元,主要用于患者救治、疫情防控人员补助、设备和防护物资购置等。此外,支出的细分项目中,前期受到疫情冲击严重影响支出节奏的教育、科学技术、城乡社区、农林水利等项目也逐渐从前期过高的同比负增长中摆脱出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疫情发生以来,财政支出聚焦多地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三保”工作。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六稳”之余,首次提出以保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为首的“六保”概念,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郝斌分析认为,1—4月,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累计支出12308亿元,同比增长3.5%。从财政部披露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央财政正在加大对地方财力的支持力度,全力落实兜牢民生底线。未来,在“六保”“六稳”支出有望呈持续扩大的同时,国家也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避免财政风险。


  广义财政积极有为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中国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3.76万亿元,比2019年的2.76万亿元提高1万亿元,中央财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不计入财政赤字。此外,2020年还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2020年政府发债总规模将超过8.5万亿元。


  海辉基金分析专员李焱表示,特别国债是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具有用途特定、规模大、期限长、政策灵活等诸多优势。凭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增加政府投资,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而通过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可以在补齐短板、惠及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果,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此外,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步减弱,财政收入增速的回升也带动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前值的-9.4%大幅回升至7.5%。李焱认为,这亦体现了伴随企业复工复产到位,前期延误的各方面重点项目建设启动节奏的加快,而随着新型基础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俨然成为“新蓝海”。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加快“新基建”项目进度,进而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基”,已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动能,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竞争力核心的关键所在。而将财政的逆周期政策力度持续贯彻,也是为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冲击和挑战留足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进而效地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新基建”正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为以后经济的蓬勃发展夯下坚实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记者 刘波)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