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集体“造节” 难掩整体销量萎靡事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5-04





  自从淘宝一年一度的双11“光棍节”之后,大家都看到了“造节”对拉动消费的的甜头,随之而来的“米粉节”“荣耀狂欢节”“天猫手机节”“苏宁手机蜜蜂节”,国产手机厂商近日掀起“造节”狂欢热潮,上演着激烈的价格竞争,营销宣传手法不一而足,伴随着“优惠券”“直降”“福利”的手段,其中主要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因素是除了有价格优惠之外还有以前限量抢购的商品有现货购买。


  “造节”是快速抢占市场最有效的手段


  在2012年左右,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品牌以高配低价的互联网手机营销模式冲击着传统手机销售模式,这也是小米快速占领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其中大部分人应该还记得当时给小米“饥饿营销”的标签,小米的“米粉节”在2010年4月6日就设立,打着回馈小米粉丝的旗号进行产品销售,如今小米的产品线以及形成以手机为主导的产品形态,多种智能产品为辅,这也为“米粉节”打下基础。


  今年4月6日,一年一度的米粉节再次到来。在这第六个米粉节,小米豪掷1亿元红包,拉开线上线下狂欢的序幕。除抢亿元红包外,明星产品限量5折秒杀也颇为抢眼。在小米网上商城,约有12大新品首卖,包括红米Note4X(4G+64G)新版本、小米电视4A人工智能语音版、小米平板3、小米笔记本Air12.5换芯升级版等等。


  与之相对的是华为荣耀系列的“狂欢节”,为期三天。今年的荣耀狂欢节更是提出了“拒绝严肃、拒绝一成不变”的口号,从颇具玩味的海报可以看出,这就是一场解放守旧的陈规,治愈无聊套路的狂欢节。荣耀V9和荣耀Magic未来手机等平日一机难求的型号每天10时08分畅快购,同时启动18个国家和地区的抢购活动。


  厂商“造节”是必然的无奈之举


  手机行业已经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手机在外观上几乎无差别,有人调侃道如果遮挡住手机品牌,你甚至已经分不清手机的品牌了,硬件配置参数的比拼已经快要触顶了,就连全球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都开始抱怨,究竟什么样的手机接下来会大卖,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5亿部,同比仅增长0.6%。而第三方调研机构GfK预测,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零售规模4.95亿台,同比增长仅为5.1%,相比2016年出现了大幅放缓。在2016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中,千元机价位段机型出现了明显下滑,中高端产品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升,但整体销量萎靡是一个事实。种种迹象表明,手机行业整体放缓,就连换机潮也渐进尾声。


  其实一直以来互联网手机厂商所争夺的市场仅仅是整个手机市场的五分之一的份额,80%的市场在线下,从小米这几年的米粉节的销售数据也可以看出,线上的流量正在持续的下降中,根据小米的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米粉节一天的销售额超过20亿元,但2016年米粉节的战线被拉长至一周,总销售额却为18.7亿元,不及2015年一天的米粉节销售额,而2017年米粉节的总销售额为13亿元。


  从上面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每年的优惠力度不减,但是销售却出现下降,这和中国手机市场饱和或是线下才是广阔的海洋论调相符合。


  互联网手机的下半场重在创新


  创新是任何行业驱动的法则,科技行业更不例外,手机行业在经过高歌猛进的发展之后就很快遇到销量增长的天花板,这是因为当下的智能手机硬件遭遇创新困境,在硬件围城中无法突破出来,也无法刺激消费者更换新机。智能手机在屏幕尺寸、电池续航能力以及网络负荷上的限制,要有颠覆性突破实在困难。


  消费者的购买渠道已经变得多样化了,以OV为例,他们的手机店已经开到全国的乡镇,面对“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洗脑式宣传,一直对手机并不了解的用户直接就线下渠道购买了,没有必要选择固定在一天的线上狂欢节,所以狂欢节销量下降是必然的。


  新媒体质讯工作室负责人认为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集体“造节”,也是一件压力山大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国产手机品牌都越玩越会玩了,而且争夺的是同一天的互联网流量和眼球,对营销、供应链都是很大的挑战。这和淘宝的“双11”异曲同工,只是把多天的交易量整合在一天中爆发,反倒随着线下冲击,集中的流量反倒越来越少了。


  不可否认这些手机厂商的节日确实有给消费者在当天消费的折扣与福利,但是在眼花缭乱的折扣中消费者不知不觉的失去了兴趣,一是对产品的期待有所下降,同质化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二是渠道的多样化,人们对于实体的信心重拾,线上更多的只是为营销做的服务。


  目前,小米与荣耀等手机厂商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从今年的米粉节可以看出,小米是联合了线上与线下做的一次综合立体式的品牌营销,线下的小米之家的店面目前已有68家,计划年底达到200家的目标,荣耀也在各地的华为门店展开营销,可见多渠道已经成为当前的手机营销的主要手段。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