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退化 进口冲击 稻米“产业病”亟待破解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2-18





  大米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当前在稻米生产、市场销售、国储收购、进口冲击等环节存在一系列“产业病”,一些优质稻品种退化,市场上大米“掺混”“调和”现象普遍,收储政策难体现优质优价。专家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在产、收、销、进等多环节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实施水稻市场化改革,加快水稻供给侧改革,推动大米产业升级,不断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dami
(图片来源:互联网)
  品种退化导致大米“不香”
 
  “前几年种出来的水稻磨米后,大米有明显的香味,很多消费者就认这个味。但最近两年发现,品种还是那个品种,香味却少了。”东北某水稻大县一位大米销售商认为,这就是品种退化现象。“杂交稻高产,常规稻好吃”,这是农民对杂交稻和常规稻的普遍印象。一些专家介绍,过去我国粮食生产以高产为导向,水稻育种偏向产量稍高的杂交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优质常规稻品种退化。
 
  江西省南昌县顺发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国金表示,以前当地优质常规稻品种奠定了南昌大米在沿海市场的地位,可如今这些品种都消失了。江西省种子管理局副调研员贺国良说,江西省800多万亩优质稻中,优质常规稻种植面积占600多万亩,优质杂交稻种植面积仅占200多万亩。“常规稻不同于杂交稻种,不需要年年制种,简单去杂后即可作为来年用种,但这样种植多年后就会出现品种退化现象。”
 
  东北某水稻大县大米口感好,一直是高端大米的代表,2016年市场品牌价值达数百亿元。但一些大米种植户反映,最近几年当地种植的主导品种,“香味不像以前那么浓了”。据黑龙江省东禾农业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优良水稻品种经过多年种植就会退化,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稻米品质变劣。
 
  优化稻米质量要从种子开始。业内人士希望,有关部门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大对常规稻及优质杂交稻的研发、推广力度,从源头上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保障。一些专家建议,在确保当地水稻主栽品种的同时,选好备选品种,防止因种质资源退化速度过快影响优质稻米种植。
 
  贺国良建议,坚持杂交稻、常规稻优质品种协调发展的思路,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优质杂交稻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引导杂交稻育种优质化、绿色化;二要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加强优质常规稻品种选育;三要引导种子企业强化常规稻提纯复壮,确保为市场提供优质种源。
 
  “掺混”搅乱销售市场
 
  在农贸市场中“掺混”大米销售现象普遍,掺混比例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口感也不一样,掺混真正的优质米越多,价格越高。
 
  在某市场,同样是稻花香品种,标注来自同一个地区,大米销售价格却千差万别。米摊上,标注某地“稻花香”的大米每斤3.5元,标注该市“有机大米”的每斤4元,还有一款该市“稻花香”大米则标注5元一斤。都是来自一个地方,都是标注“稻花香”,这些大米到底有何区别?卖米老板表示,这个地区真正的稻花香米一般要七八元一斤,这些四五元一斤的大米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掺混,所以价格也不一样。”
 
  这种“掺混”现象南方市场也很普遍。江西杨盛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秋生介绍,当前优质米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加工企业都采取“物理调和”的方式,将一些粒型相似但价格相对偏低的大米掺杂进优质米,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优势,这不仅扰乱优质米市场,而且对真正做优质米的企业造成冲击。
 
  黑龙江省虎林市、江西省新干县等地干部说,当前很多地区的水稻加工能力过剩,水稻品牌杂而乱,叫得响的品牌少。一方面应加强大米品牌整合及建设,在优势品牌锻造上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响优质品牌,提高大米辨识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掺混米、调和米现象的打击力度,维护地标大米的纯正度,净化大米市场环境。
 
  托市收购难调品种结构
 
  “根据我们对上海、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稻米市场的调查分析,优质稻稻米市场需求年增长率达5%至6%,但优质稻米经常‘优质难优价’。”贺国良说。
 
  江西田环粮食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熊细件说,国家连续多年启动稻谷托市收购。但是托市收购没有最大化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在近年东北一些地区的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发现,水稻最低收购价的质价政策主要取决于水分含量和杂质含量等指标,对稻米本身口感、品质等缺乏系统性要求。
 
  据黑龙江省虎林市、江西省南昌县一些地方干部介绍,由于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质量标准并不完善,大量低质高产,不受市场欢迎的水稻进入国储库。加上当前水稻最低收购价格仍在引领市场价,农民种什么稻卖价都一样,所以更愿意种高产的低质水稻,不利于调动农民调结构种优质稻的积极性。
 
  “应该给予优质稻特殊扶持,完善稻谷价格形成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推进稻米种植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优质不优价”的问题。“可以考虑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未取消之前,在收购中加入质量指标,促进优质优价,引导农户种植品质更优的水稻品种。”他说。
 
  同时,加快推进水稻市场化改革步伐。有关专家认为,水稻市场化改革要明确一个原则,即不要因水稻市场改革过多地影响农民种稻收入,可通过合理补贴的方式调节农民种稻收入。
 
  进口增长迅速
 
  在过去总产量不足的背景下,中国希望提高国内主粮的产量,实现主食的自给自足。中国2016年稻谷产量2.07亿吨,产量连续6年站稳在2亿吨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稻谷产量在屡创新高的同时,2013年以来,中国的大米进口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9倍,大米进口量从2012年的234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353万吨,一边是连年丰产后的“国产粮满仓”,一边是进口大米的连年增长。正如国家推行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一样,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粮食供给依旧承压,消费升级导致本土商品不能满足需求以及国内粮价相对高导致本土农作物竞争力下降。
 
  中国进口大米,对国内市场会否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以进口美国大米为例,美国大米受到配额限制、运输成本等影响,可以定位为高端米。短期来看或将对中国大米价格等方面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期来看,也会倒逼国内稻谷生产实现优质化。
 
  另有关专家表示,大米作为国人的主粮不可过于依靠国际市场来保证自身粮食安全,不能走大豆行业全面开放的发展路线,使行业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被动接受国际资本的支配。
 
  以消费需求促产业升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大米的要求已由过去的“吃饱”转为“吃好”,对口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价格相对较高的优质大米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在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米加工企业和种粮农民纷纷转向种植和加工优质米。熊细件表示,现在普通米市场不行,但优质米依然较坚挺,“与三年前相比,我们销售的普通米减少了60%,但优质米每年在按15%的幅度增长”。
 
  江西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刘龙恩表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3—4元/斤甚至5—6元/斤的优质米。此外,还有一些高端消费群体购买的是10元/斤左右的绿色有机大米。这需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稻,业内人士表示,加工企业纷纷转向加工优质米,占据一定价格优势走市场,或根据行业标准提升稻米品质,争创“中国好粮油”品牌,发掘新的线下销售渠道。
 
  有关专家表示,稻米产业链依靠低价竞争的发展将愈加艰难,品质、品牌或逐步成为市场广泛认可。其次,市场主体要趋于规模化、品牌化。目前国家粮食局已发布了首批“中国好粮油”产品,预计到2020年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
 
  在消费需求的改变下,优质米市场更加广阔,对农户而言不调整种植结构,将面临“卖粮难”的问题。农民可与采购主体建立订单种植模式,根据企业、市场需求从水稻种子源头开始提升粮质,提高种植、管理技能。
 
  因此,为解决稻米市场“产业病”,需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方位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变化要求,提高国内大米国际竞争力。(记者 王金臣 综合报道)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稻米市场产业病丛生:掺混现象普遍 收储优质难优价

    稻米市场产业病丛生:掺混现象普遍 收储优质难优价

    记者近期深入江西、黑龙江一南一北两大水稻主产区调研发现,当前在稻米生产、市场销售、国储收购等环节存在一系列“产业病”,一些优质稻品种退化,市场上大米“掺混”“调和”现象普遍,收储政策难体现优质优价。
    2017-12-21
  • 手机产业链厂商加速证券化 “双高”风险骤增

    种种迹象显示手机产业链公司正在加速证券化。在业内人士看来,手机产业链加快证券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利润走低。由此,上市公司相关并购的高估值与高业绩承诺风险值得关注。
    2017-03-23
  • 数据“沉睡”制约大数据产业发展

    小到敲击键盘、迈开步子,大到征信系统、政务记录,数据已成这个时代最活跃的要素和最有价值的“信息矿产”。无论“互联网+”、物联网还是智能制造,数据的触角几乎无远弗届,影响着几乎所有产业生态未来的走向。
    2017-04-01
  • 铝产品出口成贸易摩擦点 欧美施压中国铝产业去产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数个地区的铝业协会组成了一个国际联盟,呼吁在今年夏天于德国汉堡举行二十国集团(G20)会议之前创建一个全球论坛,以应对中国铝产量不断飙升的问题。
    2017-04-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