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里四川仪陇10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6-07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一天中70%的时间都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商务扶贫三十年,也该是出成果的时候了。”由商务部派出挂职的仪陇县委常委翟丰玉对记者说到。


  四川仪陇是川陕革命老根据地,“(朱德)元帅出仪陇,旌旗满大千”。仪陇位于川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连续几年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对中国革命作出特殊贡献的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新一轮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贫困村285个、贫困户3.15万户、贫困人口10.1万人。


  翟丰玉告诉记者,仪陇县脱贫工作基本已完成,目前进入最后脱贫摘帽阶段。由于开展“万人帮万户”结对帮扶行动,按照“6542”(县级领导帮扶6户、科级领导干部帮扶5户,一般干部帮扶4户、其他职工帮扶2户)的结对要求,实现1.15万名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帮扶3.15万户贫困户。目前领导和干部都是驻扎在村子里对分到自己手里的村户进行对标补短、问题整改、矛盾化解等工作。


  “差异化”扶贫模式永葆生机


  为更全面的了解仪陇县攻坚工作进展,记者随翟丰玉到离县近100公里的板桥镇灵泉洞村开“脱贫攻坚村民大会”。


  翟丰玉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工作中,由于贫困户享受的政策优惠较大,政府帮扶力度全面,导致目前有些贫困村甚至比非贫困村的条件好得多。导致两者之间矛盾激化,群众心里有了“疙瘩”。那就必须要想办法去解开它。“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贫一定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目前主要是围绕“三大主题教育”在贫困户中广泛开展“好夫妻、好公婆”等十好人物评选、在非贫困户中广泛开展“孝老敬亲、勤俭持家”等九类最美家庭评选,采取倒逼机制,通过产业扶贫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整体推进。


  扶贫工作是环环相扣的,是一个有序进行的过程。考虑到仪陇县在原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上的发展均存在差异化发展。就必须在产业扶贫上做到创新。如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成立产业党小组,采取技术共享、产品统销等方式,实现一个党小组引领一个产业、带动一批群众的典型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探索“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金融扶贫+贫困户、资产量化+贫困户、技能培训+贫困户”的“四个加”利益联结机制在省级媒体刊发。翟丰玉在采访中介绍到。


  电商成就“智慧仪陇”


  近年来,为坚决打嬴脱贫攻坚战,仪陇县抢抓国家“互联网+”战略机遇,顺势而为发展电商,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之路。建成“德乡仪陇馆”等特色展区;积极开发“德乡仪陇汇”微商城、“仪陇好资源”手机APP等本地知名电商平台。“电商这条路上也需要不断创新,仪陇县实施电商扶贫“一户一码”工程。为全县每户贫困户建立一个专属二维码,一码涵盖贫困户的所有信息,扫码即可立体直观地查看该贫困户基本信息,链接交易、募捐等窗口,可定向购买农副产品和为其募捐。此项工程在去年贵州省召开的全国农村电商扶贫现场会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借力电商途径,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对首批贫困村,每村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电商服务站点,依托电商渠道,以代销代购、经营利差、合资(入股)经营的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大力实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培训工程,通过培训孵化农村电商代言人。采取“送教下乡”的形式,有针对性分批分期对全县党政干部、电商人员、贫困户等重点群体开展电商精准扶贫专题培训,以培养受训主体的获得感和技能为出发点,从思维突破、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技术辅导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培训,涌现出大批的优秀电商企业和农村电商创业青年,初步形成了“男女老少齐上阵,传统商、网商、微商三商联动一盘棋”的局面。”商务部派驻仪陇县经信局吴凡采访时告诉记者。


  下一步,仪陇县将招引电子商务公司入驻仪陇,组建电商运营服务专业团队,通过建设“双核品牌”“双百工程”“双千计划”“双亿扶持”等内容,全面接入阿里巴巴旗下电商零售、批发及金融服务平台,助推仪陇县农产品上行,完善仪陇县互联网+智慧生态农业、互联网+智慧旅游、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新业态四大产业系统,打造“智慧仪陇”。


  再贫瘠也要开花结果


  脱贫攻坚工作完成的下一项任务便是乡村振兴,振兴的是人民的人均收入,振兴的是社会生活水平,振兴的是人们的观念。目前仪陇县在交通、水利、产业等领域进行重点投入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优良基础。毫无疑问,人均收入要提高,那就必须涉及到乡村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一直远远落后于人均水平已经是社会共识,提升农民收入是关键,乡村产业必须搞上去。


  记者了解到,在仪陇县都算是比较贫困的任家庵村及邻村龙王庙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村集体无自留地和村办企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空心化现象明显,大量青年人外出务工,目前长期在村居住的村民多为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大量土地闲置,无任何产业基础。只有因地制宜引进合适的产业,把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才能实现脱贫致富、振兴乡村。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四川南充蚕丝就成为贡品,缫丝织绸遍布城乡。有“丝绸之乡”职称,唐宋时,丝织品饮誉京城,畅销丝绸之路。而对于毫无产业基础、无任何产业结构的龙王庙村以及任家俺村来说,反倒成为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丝绸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扩大,但蚕桑生产基础薄弱使得茧丝绸企业提质增效面临瓶颈。为此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在今年1月份发布文件,拟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外向型茧丝绸企业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桑蚕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业提质增效。


  商务部派驻在龙王庙村及任家俺村扶贫干部才琦生、殷佳楠告诉记者,在商务部财务司、市场运行司的指导支持下,在省、市、县各级商务部门的协调帮助下,任家庵村及龙王庙村与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港资)达成了合作协议,流转500亩土地建设集中连片有机蚕桑生产基地,同时配套建设养蚕大棚、蚕茧烘坑、技术服务站等农业设施。记者了解到此项目今年9月份就开始正式投产,项目落地了,脱贫致富就有了曙光。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茧丝绸企业需要高质量桑蚕的稳定供应,而农民需要的则是长效增收脱贫致富。为提高村民积极性,扶贫干部在与企业的谈判中提出了“反租倒包”的合作模式,即企业在租用土地进行桑园栽植后,免费将桑园及配套设施返包给农户,农户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完成蚕茧生产全过程,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向企业交售蚕茧。


  充分发挥商务优势,通过资金、政策引导企业进农村开展产业合作,通过“反租倒包”的企农合作模式,农户多劳多得、有效增收,企业获得稳定的蚕丝供应,企农双方互利共赢,产业合作就有了长期发展的基础。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牢牢捆绑在一起,将脱贫攻坚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企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创新合作模式,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刘红霞)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四川开展两大行动 打通就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四川开展两大行动 打通就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技能培训脱贫和就业促进脱贫两大行动,以实现今年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0万人,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的目标。
    2017-05-05
  • 四川:首创四项扶贫基金 扫清扶贫政策盲点

    5月9日,省财政厅等部门印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等四项扶贫基金的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基金筹集、救助范围、救助程序、监督考核等细则,使四项扶贫基金运行更...
    2017-05-11
  • 四川新建凉山扶贫大通道投入超800亿元

    记者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宜攀沿江高速公路项目日前成功签约,预计年内开建。该项目约三分之二路程穿越凉山彝族自治州,当地5个县将迎来首条高速公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
    2017-05-16
  • 四川将以六大举措推动旅游扶贫再上新台阶

    近日,四川省旅游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阿坝州黑水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在下一步工作中,四川将以六大举措全力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7-05-2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