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商产业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0





  近年来,广西利用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不断优化电商产业布局,聚焦模式业态创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持续高速发展。五年来,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25%,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18%,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24%,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亮点。


  电商为媒走产业融合特色路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广西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电商规模持续扩大,形成近200个千万级电商产业,呈现多区域、多品类的发展格局,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成效显著。


  深耕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桂品出乡”工程,培育了160多个“桂字号”产品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电商单品,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电商集群。2022年全国年包裹量超过2000万件的22类农特产品中,广西占据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赋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广西传统工业找准方向,在创新中蜕变,在变革中成长,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糖等原材料依托电商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有效拉动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建成多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B2B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落地见效。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推动智慧商超、新零售门店、消费体验中心等实体零售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全面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提质增效。


  构筑生态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广西坚持创新驱动,在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模式业态创新、发展环境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电商创新发展的良性新生态,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壮大电商主体,增添市场活力。培育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个、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6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家、数字商务企业1家。电子商务产业聚集优势凸显,电商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全区网络零售店铺超50万家,涌现出一批粉丝超千万的广西直播带货主播。


  “四季造节”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广西全年电商促消费活动持续不断,缤纷呈现,“新丝路跨年电商节”等广西独有的电商活动IP品牌矩阵有效激发了网络对居民消费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2023年上半年,广西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6.4%,高于全国平均3.3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4.8%,高于全国平均4个百分点。


  培育电商沃土,共建发展生态。全区66个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累计建成电商物流服务站点约5000个,培育农产品网销单品超6000个,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物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4个地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8个地市纳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与Lazada、Shopee等东盟跨境电商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吸引超100家跨境电商企业入驻综试区,推动建设海外仓20个,总面积超20万平方米,广西电商发展环境实现新跃升,产业生态进一步形成。


  做优服务夯实配套体系硬支撑


  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广西加大电商扶持力度,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陆续出台了《广西电子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政策,从政策指导、资金扶持、规范发展等多维度推动广西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建立行业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广西电商领域专家库、重点联系企业库、产品库、主播库,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推动要素资源对接共享。发布《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发展报告》等研究报告,分析行业发展前景,探索电商赋能产业发展对策。


  物流、人才支撑体系加快构建。全区14508个建制村通达快递服务,覆盖率达100%。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已开通10条跨境电商空运航线、22条跨境公路物流线路、13条跨境铁路班列线路,跨境电商物流覆盖中南半岛。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商推广应用和技能培训,举办电商创业大赛、跨境电商主播大赛等,农村电商业务培训超37万人次,培训跨境主播超1000多人次,为电商发展注入澎湃人才动力。


  当前,广西电子商务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机遇期,“中国-东盟丝路电子商务论坛”已成为持续深化中国和东盟之间电子商务领域和区域经济协作的交流平台。9月16日,以“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共创丝路电商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东盟丝路电商论坛在南宁举行。中国和东盟国家部门政要、商协会代表、电商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商新形势下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共创国际经贸合作新模式,共谋“丝路电商”高质量发展新未来。论坛的举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与东盟电商合作带来更多机遇,进一步激发区域电子商务合作发展潜力,拓展国际贸易合作新空间,积极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新格局。(记者 刘晓磊)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