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愈多样 生态愈平衡——苏州市吴江区生态环境局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25





  一场大雨过后,阳光穿过繁茂的枝叶,透射在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游船码头湿漉漉的金山石地面上。置身于这片城市绿肺中,体感微凉舒适,满眼苍翠,清风拂面,水面如镜,鸟鸣声声入耳。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亦是自然的一部分。抛却杂念,身心与天地连通,万物由此和谐归一。


  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理想的心灵归宿,它发源于自然之美,而自然之美,离不开万物共生。谁能想象,一个只有人类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冰冷和苍凉?


  这正是生物多样性之于人类的意义,也是每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设立的本意。


  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


  5月20日上午,雨后清新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一场由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吴江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正在举办。本场活动围绕2021年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设立各项子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展开,充分激发“人”为呵护自然的主动作为和公众关心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借以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微信图片_20210525165618.jpg


  今年,作为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吴江,正式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通过重点掌握物种资源现状,系统评估全区生物多样性水平,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等现状。基本摸清吴江生物多样性“家底”,掌握和了解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关键问题及威胁因素,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和方向,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能力建设水平,为吴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科技支撑。


  作为牵头单位,吴江生态环境局将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抽调技术骨干全程负责,并与省、市专业技术团队深度合作,遵循各类群物种生长、繁殖及迁徙规律,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展野外调查。


  更好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吴江是省内较早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地区之一,也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此次活动的举办地——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典型代表。


  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工程,在日常工作中始终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使得生态系统逐渐完善,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5月17日,公园内共观测到鸟类220种,居苏州地区湿地公园之首。其中观测到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28种;发现维管束植物302种,隶属于90科234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


  正因如此,吴江生态环境局和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一拍即合,在活动现场正式揭牌成立“吴江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该基地旨在更好地促进吴江区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环境科技知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提高全民生态与科学文化素质。


  未来,双方将在科普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共同策划、创作、开发生态环境科普宣传产品,将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宣扬生态环境理念、推动公众共同参与的重要阵地。


  摸清家底我们都是“调查员”


  来自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和蓝天环保协会的6名志愿者,在现场受聘为首批生态环境宣讲员,通过志愿宣讲服务,让环保理念走进群众,走进生活,共同为吴江的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做贡献。


微信图片_20210525165629.jpg


微信图片_20210525165646.jpg


  生物多样性调查,不单单是专业机构的专业性工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调查员”。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关注、关心和支持此次本底调查工作,吴江生态环境局还联合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摸清吴江生物多样性家底 我们都是调查员”线上有奖参与活动,鼓励广大市民朋友们通过影像记录、分享身边的多彩生物,为此次本底调查工作贡献来自民间的力量。


  你我它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地球因你我它而精彩万千。生物多样性“家底”大调查的启动,也源于吴江生态环境近年来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逐年上升后的现实需求。期待有更多的生物和我们共享吴江这片“创新湖区”和“乐居之城”,便需要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学习和掌握与它们的相处之道。


  正如参加活动的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承武在讲话中所说,“启动本底调查工作,标志着吴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一定要把本底调查做深入、做细致、做扎实,还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努力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付栋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