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支点撬动建筑设计创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申红 段婷婷    时间:2022-04-22





  从依山而居的济南领秀城小区,到诗意盎然的北京优山美地·东韵小区;从庄重大气的临沂市委党校,到光影错落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从别出心裁的鲁能中心,到简约现代的银丰财富广场……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大师申作伟的巧思与表达。


  申作伟曾是中国最年轻的省级规划设计院院长,却在事业上升期毅然放下“铁饭碗”,下海当起了“个体户”。凭借对建筑设计的一腔热情,24年来,他创立的设计公司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员工近千人,成长为省内最大的民营设计公司,他也成为山东省首位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的建筑设计师。

  如今,申作伟已经成为山东建筑设计界的一面旗帜,带领着新一代设计师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以在校生身份获得全国性大奖

  出生在临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书法、文笔都不错,申作伟从小就受熏陶,对画画情有独钟。小学的一堂美术课上,申作伟的画作得到了老师表扬。从此,他对画画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班级以及学校里的黑板报都被他“承包”。这也为他日后选择专业埋下了伏笔。

  “高考时,看到建筑类专业可以学画画,能够将艺术与技术很好地结合,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专业。”申作伟说。1981年,他考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现山东建筑大学),攻读城市规划专业。对建筑设计浓厚的兴趣,让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他探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把济南大街小巷的古建筑画了个遍。这些积累在他脑中慢慢沉淀,酝酿成不断涌动的灵感,等待一个喷薄而出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他读大三时如约而至。那是一个夏天,申作伟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全国建筑设计大赛的征稿通知。仿佛看到了一个通往未来的出口,他立刻行动起来。

  由于距离截稿时间已经很近,他把自己关在教室里,日夜不停。济南的夏天,像火炉一般,教室里闷热异常,他借了风扇,可是风扇一吹设计图纸会抖动,只能任凭汗水流下来。正值暑假,学校里的人本来就不多,到了晚上整个教学楼只有一个屋亮着灯。他不停地构思、画图、修改……18天后,终于拿出了一件满意的作品,代价是整整瘦了20斤。

  交稿后是惴惴不安的等待。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好消息传来,这件设计作品在这场全国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申作伟成为当时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在校生中获得全国性大奖的第一人。

  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又仿佛都在情理之中。自此,申作伟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在校期间他先后5次参加国家级设计比赛,捧回奖项7个,成了设计赛场上攻无不克的“常胜将军”。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信心和决心。

  “勤奋。”说起这位大学同学,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原总建筑师、总规划师赵学义首先想到这个词。赵学义说,“申作伟上学时是学生干部,但学习也没落下,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其实,我小时候属于那种脑子聪明,但不下功夫的学生。”申作伟说,改变是从高考失利开始。申作伟介绍,“第一次高考成绩并不好,看着身边的好朋友都考上大学,离我而去,巨大的压力,一下子把我激醒了。”从那时起,申作伟开始变得勤奋好学。他每天都比别人多学习两个小时。这种习惯让他终身受益。

  除此以外,身边的良师益友也对他影响颇深,陶世虎就是其中之一。申作伟记得刚入学时,在一栋简陋的筒子楼里上素描课。冬天教室里只有一个煤球炉子,冻得实在伸不出手,就在炉子上焐焐,接着画。有一次,煤球太湿,烟很大,教室里太呛,同学们都跑了出去,就陶世虎一个人在教室里,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

  勤奋付出、忘我投入,加上天赋与热爱,让申作伟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

  干好两个设计院

  由于表现优异,申作伟在毕业时收到了不少单位的“橄榄枝”,当时学校也希望他能留校。留在学校、去机关还是去设计院,面对选择,申作伟目标清晰坚定。他最终回到临沂老家,在临沂建筑设计院成为了一名设计师。在那里,意气风发的申作伟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有句名言:“一个建筑师在40岁之前是不会成名的,都是在实习。”不过,申作伟是幸运的,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他早早在建筑设计界树立起自己的招牌。

  1988年,25岁的申作伟设计了临沂第一个四星级酒店陶然居大酒店,他以中国传统园林式建筑的设计手法,创作出朴实厚重、风格独特的新中式建筑群,项目建成后获得“全国优秀中小型建筑设计佳作奖”。

  在临沂建筑设计院,申作伟如鱼得水。对设计的热爱,让他不知疲倦,每天都加班到半夜。“当时加班没有奖金。”申作伟笑称,当时想法特别简单,就是为了让自己多学多做多长本领。

  有一天下午,申作伟接到任务,甲方第二天就要看设计图。而他第二天要出差,这意味着当晚就要把图纸画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二话没说,就投入到工作中,一夜未合眼,直到早上5点,他将设计好的图纸放在办公桌上,背起书包一路小跑赶往车站。他不仅完成了任务,还画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那时候有干劲,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说吃苦也不当事。”申作伟的勤奋与能力,让他很快脱颖而出。他先后设计的鲁南大厦、国贸大厦等建筑,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凭借实力和成绩,他很快升任设计室副主任,1990年成为设计室主任。1993年临沂成立规划设计院,他被提拔为院长,那年他才30岁。在临沂规划设计院的三年时间里,他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敢于深入市场竞争,将临沂规划设计院迅速发展成为了当时全省最好的设计院之一。

  彼时,位于省城济南的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正在物色院长,他们的目光落到了申作伟身上。1997年,年仅34岁的申作伟调任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成为全国省级规划设计院中最年轻的院长。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顶着巨大压力,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当时,我在临沂时办公室已经实现计算机联网,但是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还没有用上计算机。”申作伟说,首先从硬件上升级办公设施,同时用考勤制度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全方位的改革,设计院的效率被激活,一年多时间产值翻了近一番。

  就在仕途一帆风顺时,申作伟却犹豫了。“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会继续在体制内提拔。”但是,这一年多时间,他被大量行政事务困扰,几乎没有时间投入创作,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那时候,建筑设计行业基本都是国有设计院把持,而当时国家开始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感受到风口吹来的新风,申作伟心中梦想的种子开始萌发。“我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公司。”申作伟说。在这个梦想的催动下,1998年10月,他将一纸辞职书递到了领导的办公桌上。在那个年代,放弃仕途变成一名自担风险、自谋出路的“个体户”,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申作伟却毅然决然。

  创公司:从3人到近千人

  1998年10月,申作伟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这是山东第一家民营建筑设计公司。当时公司只有3个人,在济南市经五路租用了一间办公室,有140多平方米。

  梦想开花,公司名称用的正是申作伟的名字:“大伟设计”。不过,刚开始做企业,申作伟对政策并不熟悉,3年以后因未重新申请,导致公司名字被注销,且一年之内不能再注册,于是公司阴差阳错改名为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卫国际”)。

  在国有大院丛生、民营设计公司刚萌芽的阶段,市场开拓并不容易。一个建筑项目往往上亿元的资金投入,“民营设计公司实力能行吗?”“如果设计有误,损失谁承担?”这样的质疑被客户不断抛出。

  面对质疑,唯有用作品说话。申作伟带领设计团队用真诚的沟通和过硬的设计能力作为“敲门砖”,逐步打破了当时社会对民营设计企业的怀疑,打开了市场,打响了名声,创业之路也越走越宽。

  2002年,大卫国际在英雄山路盖起属于自己的办公楼,面积扩大到3000平方米,员工扩充到50人左右,当年公司营收达到了157万元。随着作品不断在市场推出,大卫国际在山东省建筑设计市场崭露头角。建筑设计行业是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谁设计的作品好,很快就会传开。申作伟和大卫国际的名声越来越响。

  2014年,大卫国际设计建设了龙奥金座。这栋经十路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大卫国际的新办公楼,当时公司员工已经发展到150人左右,当年公司营收跨过了亿元大关。2017年,公司股份制改革后,步入发展快车道,从那时起公司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2021年营收达到3.32亿元,员工已经接近1000人。

  2022年4月13日,记者到大卫国际采访,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正在线上进行人员面试。“公司发展势头很好,虽然已经近千人,但还是缺人。”申作伟说,受疫情影响,招聘都在线上进行。

  二十多年时间,三个办公地点,见证了大卫国际成长之路。大卫国际成为山东民营建筑设计公司中第一个获得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公司,摘取国家设计金奖1项、全国优秀设计奖150余项,山东省优秀设计奖200余项,从全国10万多家建筑设计企业中脱颖而出,当选“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强名院”,成为山东省最具实力的股份制民营设计企业之一。

  申作伟认为,对建筑师来说,当下城镇化和城市跨越式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成长。他个人也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担任建设部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评选委员会专家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建大院、出大师、创大作”

  走进位于龙奥金座的大卫国际,墙壁上展示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所有国家级获奖设计作品,这对民营设计公司来说,是一个奢侈的装备。这也是申作伟作为山东省唯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资本。

  采访中,公司里有不少年轻设计师拿着方案等待申作伟指导。在员工眼中,这位老总是一位十足的工作狂。这么多年来,他经常是公司下班最晚的那个人,出差回来他第一时间要去的一定是办公室。从大学毕业至今,他几乎没有休过周末。在员工眼中,他也是最好的导师。在公司,申作伟办公室的大门随时敞开,设计师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探讨。

  如今,大卫国际一年有三四百个设计项目,90%以上申作伟都会亲自参与。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一大批年轻人不断成长起来,成为建筑设计界的中坚力量。

  公司成立后,申作伟一直着力培养建筑设计行业的高端人才,建立了年轻的后备人才培养库。现在,大卫国际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两名,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全国优秀青年建筑师1名,国家一级注册设计师89人,工程技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近90%。

  申作伟还兼任山东建筑大学特聘教授,济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据悉,大卫国际向山东建筑大学捐了100万元设立奖学金,用于资助优秀大学生,还在济南大学设置“大卫班”,学生在校最后一年,可到大卫国际学习。在赵学义看来,这对整个山东建筑设计行业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山东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前列,建设量非常大,在这样量大面广的设计创作背景下,山东在全国建筑设计创作中的发声却比较有限,可以说山东在建筑设计创作领域的地位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是非常匹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仝晖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需要一些优秀的、有引领作用的设计师,代表山东在全国发声。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山东省住建厅就提出了“建大院、出大师、创大作”的目标,这些年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申作伟在这方面的贡献尤为难能可贵。“他,已经成为山东建筑设计界的一面旗帜。”仝晖认为。

  “随着山东建筑设计界在全国的发声越来越多,山东未来有望涌现出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更多的大师。”赵学义说。

  将“新中式建筑”理念变成现实

  在建筑设计行业,住宅设计往往不容易创新,更难出彩。然而申作伟却致力于“要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房子,让老百姓花的每一分钱都能物有所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他撬动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支点。

  从业多年来,说起最满意的作品,申作伟首先想到的是位于北京的“优山美地·东韵”住宅项目。该项目是一个中式别墅项目,一个个别有洞天的四合院,摒弃了西式别墅长驱直入、大开大敞的风格,整个小院曲径通幽、简洁明媚、气韵生动。双坡屋顶、木格窗饰、粉墙黛瓦,让整个小院颠覆了传统中式宅院的压抑感,让东方韵味恰到好处地散发出来。这正是中国特色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申作伟说。说起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他会想起家乡临沂的小四合院,想起每天走过大街小巷的石板路,想起穿梭在砖石构筑的北方民居小巷。学习和工作当中,申作伟始终没有间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2003年,申作伟拿下北京优山美地项目的设计权时,心里就升腾起一种冲动,要把自己多年对“新中式建筑”的理念变成现实。这一想法在当时受到了很多褒奖,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申作伟说,有些人认为中式别墅不适合时代发展,甚至有人认为中式别墅就是改良版的农村小院,但是他心中有自己的坚持。“中式住宅的设计实践中,企图简单地以传统来对抗现代化的进程,那肯定是一条死胡同。”申作伟认为,现代中国建筑应是建立于中国本土、根植于中国文化,适应现代中国人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建筑。他把传统四合院进行改良,与时代结合,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做出适合现代人的中式别墅。

  “优山美地·东韵”住宅项目推出之后一炮打响,收获了“中国人文珍品大院”“新本土居住建筑珍品大院”、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等诸多美誉,也成为山东唯一一个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的项目。

  仝晖介绍,改革开放之初,国门大开,更多国际新兴风格涌入,很多人开始学习、模仿。不过,经历了一个阶段之后,设计界开始回归,有一批设计师开始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而申作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中,申作伟找到了自己的大师之路。

  每一个项目,他都会将本土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于建筑。他后来陆续设计的“长沙大汉·汉园”项目以兼容并蓄的汉代风貌,荣获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主创的湖北武汉山水龙城、临沂曦园、甘肃兰州黄河天街民族文化城市综合体等,无不蕴含民族文化的传统韵味与地域特色,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时代风貌,成为一个个“新中式建筑”的经典案例。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音符。申作伟设计的建筑,以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个性,与当地城市性格、本土文化浑然交融,成为城市里特有的风景。

  “申作伟在设计创作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总结,这种坚持是非常难得的。”仝晖说。这些年,在设计创作之余,申作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中式建筑创作理论,相继出版了《新中式建筑探索与实践》《新中式建筑设计创作之道》《申度筑境》等专著,在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建筑学报》发表论文10余篇,成为国内新中式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推进,打造适合国人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怀、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居住空间的诉求不断提升,在继承传统居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已成为一种创作方向。对此,申作伟创作的新中式建筑作品对探索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创作之路起到了探索和推动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师孟建民在《申度筑境》的序言中这样评价。

  “从全球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但是还远远不够。”申作伟说,如今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他希望通过更多优秀的作品,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建筑之美。


  转自:大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