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礼:种烟闯出致富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1-03





在山东潍坊诸城市贾悦镇洛庄烟站辖区里有这样一位烟农,不仅是个种烟能手,而且思路活、有想法,是个敢闯敢干的人。他就是诸城市贾悦镇牛耳官庄村的王洪礼,提起他,方圆十几里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图:职业烟农王洪礼对自己的烟叶生产之路充满了信心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能够通过种烟发家致富,在30年前的王洪礼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

1993年7月的一天,王洪礼对那日还记忆犹新,中考落榜的他拿着一张初中毕业证回到了家,看着为自己发愁的父亲,王洪礼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那年他主动参加了征兵。没成想,条件符合,王洪礼顺利参军入伍。在部队大熔炉里锤炼了3年后,王洪礼从“白面书生”蜕变成了“钢铁硬汉”。考虑到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早晚要嫁人,王洪礼退伍后便选择回老家发展,方便照顾父母。父亲想分几亩地让他独自经营,可王洪礼总觉得种地是老一辈人的事,不是他该走的路。

放弃了种地这个选择,王洪礼听说附近村有人养鸡发了财,他也打算一试,虽然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年轻气盛的王洪礼偏不信这个邪,硬是借了2万元钱,在村外盖了一个养鸡大棚,并一下子买了几千只小鸡仔。看着满地嫩黄色的小鸡仔,王洪礼瞬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同行请教,还买了许多养殖方面的书来学习。那段时间,王洪礼吃住都在鸡棚旁边的小屋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伺候小鸡。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王洪礼净赚3万多元。

第二年,尝到了养鸡甜头的王洪礼扩大了养殖规模。可能是摊子铺得太大疏于管理,王洪礼养的鸡几乎全死掉了,他赔了个精光。“养了那一年鸡,我3年没打完饥荒。”回忆过往,王洪礼不免有些心酸。

看着年迈的父亲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劳作,替自己还债,王洪礼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努力干出个样子来。

(二)

1999年,王洪礼娶了媳妇,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如何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加富裕,是成家后的王洪礼重点思考的问题。

然而,哪条路才是好的发家致富路呢?

有人建议养猪,有人推荐养貂,还有人建议搞蔬菜种植。考虑到这些项目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不够稳定,加上之前养鸡的惨痛经历,王洪礼没有采用。

那年秋季的一天,同村好友王清忠让王洪礼帮忙去烟站交售烟叶。那一天他们拉去了300多公斤烟叶,卖了6000多元钱。返程的路上,王清忠给王洪礼算了一笔账:他种的6亩烟叶,一年纯收入1万多元。也就是在那一天,王洪礼有了靠种植烟叶走上致富路的想法。

找准了方向,说干就干。2000年,王洪礼把父亲原本打算种小麦的3亩地种上了烟叶。初次种烟没有经验,王洪礼担心烟叶种不好白白耽误一年的收成,于是在烟田里套种了红薯,还多施了几次肥。

怕什么来什么。到了烘烤时节,王洪礼的烟叶迟迟不肯落黄。后来,王洪礼勉强采收了一部分烟叶,跟人合伙放在一个烤房里烘烤。别人家的烟叶烤出来是金灿灿的,而王洪礼的烟叶烤出来多半是黑的。“自己种的烟叶装不满一个烤房,烤出来的烟叶跟人家的比差距很大。”王洪礼说,卸烟对人家来说是最开心的时刻,但对他来说却是最难堪的时候。

那一年,王洪礼种烟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钱,但这一次他没有像养鸡失败时那样丧失信心。他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心虚心向烟技员和老烟农请教,不再盲目地自我摸索。

第二年,从冬耕、育苗、起垄、移栽到大田管理、采收、烘烤等各个环节,烟技员怎么指导,王洪礼就怎么干,把烟叶生产各项技术措施都认真执行到位。

随着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生产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王洪礼的种烟路越走越顺,种植面积也从三五亩逐步扩大到了十几亩。2006年,王洪礼种了13亩烟叶,自己盖了两座烤房,从移栽到烘烤他都自己靠上,全程没有雇人。“那一年是真累啊!尤其到了烘烤的时候,晚上不敢睡觉,生怕把烟叶烤坏了。”王洪礼说,苦是吃了不少,但那年他挣了2万多元。

(三)

2008年,诸城烟区开始走烟叶规模化种植的路子,烟草部门积极倡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户承包经营烟叶家庭农场。

当很多烟农还在观望时,骨子里有一股闯劲的王洪礼看好了规模化种植的前景,并在烟站的帮助下流转了370亩土地,开始经营烟叶家庭农场。

为了鼓励烟农开办烟叶家庭农场,烟草部门帮助王洪礼打了深井,建了密集烤房,添置了农机设备。此外,烟站烟技员在为王洪礼提供技术指导时也格外用心。那一年,王洪礼靠经营烟叶家庭农场赚了不少钱,买了一辆面包车。

转眼间,王洪礼接触烟叶已经22年了,他从三四亩种到了现在的二百亩,从对种烟一窍不通到了现在的“种烟大拿”。这些年下来,王洪礼有苦、有累,有喜、有乐,最重要的是他通过种烟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成了四里八村的大能人。

图:王洪礼抓住农闲时机为明年烟叶生产准备大豆饼肥

二十多年来,王洪礼始终将科学种烟放在第一位。他不但积极配合烟草部门做好集中移栽、减氮增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这几年还在烟田轮作方面动了不少脑子。

“过去搞轮作我为了省事,就种玉米和小麦,但是用高价流转来的土地种粮食作物实在是不划算。”与土地打了十几年交道的王洪礼心里很清楚这笔账怎么算。

“轮作丹参和紫薯效益挺好,还可以调节茬口和土壤,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能促进烟田轮作效益最大化。”王洪礼介绍。

明年,王洪礼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了轮作方案,他300多亩农田,170亩种烟,100亩种丹参,30亩种小米,还有30亩种了紫薯。

如今,王洪礼的农场已从“单一”的烟叶生产转向了“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他的致富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郑海峰)



  转自:永州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