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钻研突破极致的“打磨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6-13





  他被誉为最年轻的“大国工匠”。“今天我获得这个奖项,离不开我十几位师傅当年无私地把绝技绝活教给了我。”站在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上的洪家光,一口东北语调,令看似严肃的他流露出一丝“喜感”。洪家光认为,正是一代一代“航发精神”的传承,他才得以获此殊荣。


  1979年,洪家光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他便进入技校开始学习机械化修理技术。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的4个小时,是洪家光读书学习的时间。三年时间,他把公交车变成了“书房”,自学了4本技术专业书。1999年,洪家光被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航发黎明)聘用,从此成为了他梦想中的航发人。


  洪家光所在的中国航发黎明公司,承担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的制作任务。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承载部件,叶片型面的设计和制造精度直接影响航空发动机高速运转时的安全性。如果叶片与叶盘未能精准对接,会导致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精度要求接近0.05毫米,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差不多。2014年以前,叶片的精密磨削技术仅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要想攻克叶片精度难题,就必须攻克金刚石滚轮的制造技术。作为一名车工,洪家光深知当时的车床技术无法满足航空发动机精密制造需求,他立志要加工出高精度、高效率的滚轮磨削工具,打破该项技术壁垒,于是他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探索。


  2009年,洪家光申请了科技立项,开始向高精度滚轮磨削技术发起挑战。面对这项世界级难题,他需要学习力学、化学和空气动力学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产制造中。在别人一年完成4000个工时的情况下,洪家光一年工时达到了7000多个,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曾经也想过退出。但后来想了想要突破自己,更要坚持下来。”洪家光说。5年时间,经历1500余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突破着毫厘之差,洪家光和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


  “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对叶片磨削精度可达到0.002毫米,接近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五分之一。这不仅超越了叶片磨削标准,还打破了国际垄断,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7年,洪家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时的他年仅39岁,也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曾说:“洪家光所突破的这项技术,不仅结束了我国进口国外发动机的历史,也为我国大型飞机和新型战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0多年间,他精益求精、努力钻研,从一名普通技工快速成长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高级技师,通过技术革新为企业和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贡献力量。


  言传身教,匠心“航行”,曾经四处拜师的洪家光,如今已为人师,“航发精神”在洪家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带领团队在生产一线集智攻坚,通过“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洪家光节能大师工作站”等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培训2000余人(次)。


  目前,由他亲授的13名徒弟均已成为生产骨干,共计完成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实现成果转化63项,解决生产制造难题564项。洪家光曾多次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航空发动机科研项目,其个人拥有专利8件,团队拥有专利30余件。


  精益求精,巧思创新,毫厘间的追逐,打造着强劲的“中国心”,洪家光用他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奋斗者潜心创新,追求卓越,也感染着青年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多不平凡的事迹和成绩。(实习记者 刘娜)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