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延安必康上半年逆市下跌56.75% 扣非净利连续下滑疯狂并购何时能见效?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01





1593562883(1).png

6月30日晚间,延安必康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新沂必康新医药产业综合体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新沂必康”)持有的公司股份约1.21亿股被司法冻结,占公司总股本的7.88%。


截至公告披露之日,新沂必康、李宗松、陕西北度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延安必康的股份累计质押数量为6.66亿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43.46%;累计冻结数量为1.85亿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12.09%。


股东减持 股价下滑 业绩负增长


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被大比例质押和冻结,可以看出,延安必康处境不妙,而该公司的股价正好与今年以来大多数医药上市企业的股价走势相反,可以说是,一路下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从今年年初至6月30日收盘,延安必康的股价下滑了56.75%,而同期所属行业板块的涨幅28.92%。


股价一路下滑当然伴随着股东的减持。6月12日该公司发布公告,收到公司董事周新基股份减持计划已经实施完毕告知函,截至2020年3月12日,周新基前次减持周期时间届满,该周期内合计减持股份数量为140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2%。


此前,6月9日,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陕西北度拟自2020年3月9日起90个自然日内,被动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1638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7%。


事实上,每一家处境“悲惨”的上市公司背后总与业绩相关,延安必康也不例外。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自2015年借壳久久九上市以来,该公司2016年至2019年的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7.81%、-6.4%、-54.72和-1.01%。仅有2016年高速增长,之后就开始一路负增长。


行业迎来整合期


财报显示,目前延安必康的主营业务包括医药工业板块、医药商业板块、新能源新材料板块以及药物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板块四大类。


2019年,延安必康有21.72%的收入来自医药生产类业务,有61.70%的收入来自医药商业类。目前该公司的业务似乎正向医药商业倾斜,2019年其医药商业类收入增长了7.13%,医药生产类收入下滑了7.25%。


由此可见,该公司未来的业绩将越来越倚重医药商业类业务。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8)》,我国前100位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销售额占零售市场总额30.7%,前10位企业占销售总额17.4%,前5位企业占销售总额11.3%,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市场占有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增加的同时,相较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医药零售行业仍然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自2019年以来,监管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执业药师审核+五险一金缴纳+增值税进/销项核查力度,越来越多的不合规运营中小连锁及单体药店退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药房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飞检数总计46964次,其中限期整改11726次(占飞检比例的25%),撤销/收回/吊销/注销GSP661家(占总比例的1.4%)。医药流通领域,相关上市公司合规运营成为焦点。


业内人士认为,从2019年运行数据看,上市公司与行业数据形成鲜明对比,板块分化现象明显。未来3-5年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有利于龙头整合市场,提高集中度。


3月26日,延安必康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此前,由于披露新增口罩生产线、新增战略合作中提及与疫情相关药物时的信息披露不完整,延安必康分别于2月18日、3月12日收到深交所的监管函和陕西证监局的警示函。


疯狂扩张


从2017年开始,延安必康战略性布局医药商业领域,先后收购润祥医药和百川医药各70%股权,两家公司均为区域性龙头商业公司。此后,延安必康的医药商业营业收入也从2017年的占比34.89%提升至2019年的61.7%。


在并购了润祥医药和百川医药后,延安必康进一步扩张商业版图。2019年上半年,延安必康的全资子公司陕西必康与深圳中源、安徽昌鹤、淄博恒安、哈尔滨晋欣、甘肃天元签署股权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各目标公司销售网络分别覆盖广东、安徽、山东、黑龙江、甘肃以及江苏等地区。


延安必康曾表示,这些公司均为地区性知名商业公司,资源整合能力及配送能力强,拥有大量合作关系稳定的下游客户,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然而,从2019年该公司的业绩情况来看,并购为延安必康业务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似乎还没有显现,该公司的控股股东还将继续处于“缺钱”状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